一个科学家写的关于自控力实验的方方面面的书

《棉花糖实验》
这本书非常有名,谈自控力的文章没有能绕开它的,但是真的去读它,可能还是有心理门槛的。比如七月份的读书会我选了这本书,参与的人数达到了最低点,偷偷问了几个朋友,都表示这本书一看就难,可能会读起来很累,就不挑战了。
我自己读起来是觉得还好的,没有特别难,但也确实是一个科学家写的关于实验的方方面面的书,算不上流畅好读的畅销书。
一般人想到棉花糖实验,都会想到马上吃还是等等再吃,如果孩子愿意等,那么预示着他以后在学业成就、人际交往、社会成功等方面都有可能表现好,这跟媒体对这个研究的过度简化宣传也有关,把它当成了一个有趣的小测验,还能预测未来。
据说正是因为媒体的误读传播太广,作者沃尔特·米歇尔才自己写了这么一本书(应该也不是,他棉花糖实验的跟踪研究持续了快60年,总还是要写书的)。书中确实讲了棉花糖实验是怎么做的,有什么发现,有什么推测,但更重要的,是去系统研究延迟满足到底是怎么回事,为什么有人可以延迟满足,有人不行,背后的原因是什么?影响因素是什么?它是人格特质还是后天培养的?自控力有没有可能训练?相关的干预又有什么结果?
总之是一本还满正经的书。
书中把自控力定义为一个认知技能,认为这是一个可以锻炼的能力。自控力涉及大脑的执行功能和抑制功能,所以小朋友的自控力发展是与大脑的前额叶发展的成熟程度相关的,也就是说,自控力也是与年龄相关的,比如三岁的孩子还不太能理解延迟满足的问题,四岁的孩子能理解等待可以得到更大的奖励,但没办法选出最理性的策略,也不容易抵抗诱惑,而五六岁的小朋友就可以选择比较合理的策略,到了青春期左右,小朋友能够意识到冷却冲动的重要性,这个能力是慢慢发展的。
作者在书里讲了很多培养自控力的技巧,我觉得总结起来其实是三点:
一个是认知能力,你要有想象两种不同结果的能力,选出更有利的那个,学习不同的策略,在需要的时候选择合适的来用;
一个是关系导向的,也就是信任,相信自己有能力,也相信别人会信守诺言,这一点对我们是否愿意坚持影响很大;
第三点是动机,我们可以学会很多方法,但最重要的其实是为什么我要坚持,这就又回到了“我是谁”、“我想过怎样的人生”这样的终极问题上来了。
第一个层面其实是最容易的,有很多现成的方法、技巧可以学习,第二个层面有点难,有一部分是自己不可控的,第三个层面就是更难了,它不仅需要相信自己,还要相信未来,几乎需要一点信仰了。
从这个角度,我们就更能理解,自控力也不是一个“有”或者“没有”的能力,一个人不会时时刻刻都有自控力,而是分情境的,自律的运动员可能沉迷游戏,形象正面的公众人物可能有在私生活中缺乏自控力,读完了这本书,确实可以对自控力这个概念有比较全面深入的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