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用阅读教育孩子》:如何激发孩子内在驱动力,真正爱上读书?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电影《银河补习班》中,邓超饰演的马皓文问儿子马飞:“你有没有想过,长大后干什么?”
马飞回答说:“清华北大呀,妈妈说的。”
而马皓文的回答是“清华北大只是过程,不是目的。人生就像射箭,梦想就像箭靶子,如果连箭靶子也找不到的话,你每天拉弓还有什么意义?”
马皓文意在引导儿子找到学习的内在驱动力,让马飞真正爱上学习。
其实,这个道理,也适合教育孩子读书,如果孩子连内心的读书目的都找不到的话,漫无目的地阅读有什么意义呢?
《我用阅读教育孩子》主要解决《金字塔原理》中怎么做的问题,读书有什么作用,我们应该如何教会孩子读书?
作者周璐,是青少年阅读教育专家、有书少年的总编辑,曾任中信书院副总,北大《后E视野》主编。
她分享优秀女儿的读书写作经验,以及采访十几个优秀青少年,总结出非常实用的读书方法和工具,并推荐适合青少年阅读的书单。
我们不仅需要教育孩子读书的方法,更需要帮助孩子发掘内在驱动力,让孩子真正爱上读书,这将是孩子受益终身的一件事。
01 读书的结果不是目的,最重要的是读书的过程
我们读书的目的是考上一所理想的大学,将来长大后谋一个好的生计,平平安安地过好一生。
这是许多家长对孩子的渴望。但现实的生活往往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孩子的学习成绩成为全家的奋斗目标。
殊不知,读书的结果变得不那么重要,最重要的是读书的过程。
《银河补习班》中还有一个情节,令人印象深刻。
高考取得好成绩的同学,将教科书撕碎并从高高的教学楼上撒下,书籍像雪花片一样漫天飞舞。
马皓文对校长及众人说,高考不是人生的全部,只是过程中的一部分。
读书何尝不是?读书是伴随孩子一生的养料、习惯,以及成长。
我们如何让孩子理解读书只是一个人生的过程?我们应该教会孩子两个道理:
一是,读书是一辈子要做的,而不是一时的事情。
大学毕业后,你有多久没有读过一本书了?这是许多家长的实际情况。
同样,现今的大学生也是同样,大学毕业即意味着“失业”?
我想,这是把读书当成了一时的,一个阶段的事情,而不是当成一辈子的事情。
正如朱光潜在《给青年的十二封信》中关于读书所讲到的观点:
“你如果没有一种正当嗜好,没有一种在闲暇时可以寄托你的心神的东西,将来离开学校去做事,说不定要被恶习惯引诱。”
如果把读书当作一辈子的习惯,那么最起码你在遇到苦难,或者人生烦闷之时,在书中找寻答案。
在你可能即将误入歧途时,阅读能够帮你找回自我。甚至找到关于生活,关于生命的意义。
不如,把阅读当作良师益友,终生相伴。
二是,成长是一辈子要做的,而不是只属于青少年
俗话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句话讲的即是读书带给我们的成长。
《我用阅读教育孩子》的作者周璐的女儿云舟,在周璐的培养下,小学五年级就出版了自己的第一本小说。
并且她的梦想是当一名作家。在初中繁忙的学业中,仍然坚持读课外书,坚持自己的写作。
从这个例子可以看出,读书不仅告诉孩子一些问题的答案,还能帮助孩子成长。使他们找到自己的兴趣,找到人生的目的。
成长不是止步于青少年,更是一辈子的事情。
作家阿瑟.克拉克的墓志铭写道:“我永远都没有长大,但我永远都没有停止生长。”
青少年长大后要步入社会,要成就事业,要为人父母,要教育子女,就要不断的读书,不断地突破自我,才能获得终生成长。
02 让孩子爱上阅读,父母的言传身教最为关键
著名社会学理论家班杜拉认为:“儿童通过观察榜样人物的行为,相应地会去模仿他们而习得一些社会行为。”
孩子的模仿能力强,要让孩子爱上阅读,最为关键的方法,即是父母的言传身教。
电影《银河补习班》中有一个情节说得就是父母的言传身教对孩子的影响有多么重要。
深夜爸爸马皓文在伏案工作,马飞看到后,对爸爸说“那我也可以不睡觉吗?”
爸爸说“你自己的事情,永远不用问我”。
于是,马飞也学着爸爸的样子,读起书来。
如果是现实中的家长,会教育孩子“快睡觉,别耽误明天上学”。在大多数父母心里,保证睡眠重要,不要耽误学业也同样重要。
《我用阅读教育孩子》作者周璐,陪孩子一起读书的方法,就是言传身教的榜样例子。
首先,周璐自己就是一个热爱读书的人,并且坚信读书是最好的教育方式。
其次,周璐亲自为女儿选书,自己亲自读一遍,女儿读完后,母女俩一起讨论书中的内容,思考的问题以及解决方案。
然后,从始至终的言传身教,在教育好女儿的基础之上,自己也成为了青少年阅读教育专家。
所以说,要想让孩子爱上阅读。首先父母需要正确的示范和引导。
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教育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而在于唤醒、激励、鼓舞。”
父母除了以身作则,亲身示范之外,还需唤醒、激励和鼓舞孩子的潜在才能,发挥他们的优势,使之尺有所长。
这在父母为孩子选好书上体现地尤为明显。在孩子不同的年龄阶段,父母为孩子选适合他们阅读的书,更有利于激励孩子。
比如,作者周璐给孩子选择读《德兰修女传》,就意在通过人物传记来激发孩子的社会责任感。
印度修女德兰是1979年诺贝尔和平奖的获得者。
在获奖仪式上,德兰说:“我以穷人的名义接受这笔奖金。因为我相信:你们是愿意借着颁奖给我,而承认穷人也有尊严,也有在这个世界上生存的权力”。
获奖后,德兰卖掉了奖章,将19万美元的奖金全部捐赠给贫民和麻风病患者。
当她去世时,她的全部个人财产,只有一张耶稣受难像、三件旧衣服和一双凉鞋。
用阅读激发孩子心中的爱。给孩子选一些这样的书,激发孩子的社会责任感。殊途同归,父母可以通过为孩子选择不同类的书籍,也能起到一样的教育效果。
03 亲子关系的核心是信任关系,父母要做孩子的成长合伙人,而不是监工
青少年的逆反心理,是令家长头疼的问题。很多孩子到了青春期之后,不愿意跟父母说出他们的心里话,才造成这一问题的重要原因。
父母要想和孩子搞好亲子关系,第一要做的就是建立信任关系。
“你是这个地球上,最聪明的孩子。”《银河补习班》中的马飞被校长定义为“缺根筋”,不仅学习上落后,还不遵守纪律。
但爸爸马皓文相信马飞,他相信自己的孩子,不是像校长认为的那样是个蠢孩子。别人能做到的事情,他相信马飞一样也能做到,而且会做得超乎预期。
于是,马皓文在校长面前立下誓言,马飞要考进全年级全十名的成绩,在这校长眼中,简直是异想天开。
但是,最终信任的力量发生了作用,马飞不可思议地实现了目标。
马皓文与儿子马飞之间的信任关系,让孩子有了同伴。马飞更愿意为了和爸爸的共同目标而努力,而进取。
就像《我用阅读教育孩子》作者周璐所提倡的:父母要做孩子的成长合伙人,而不是监工。
尤其在读书这件事上更是。
生活中,我们经常见到的景象是,家长为了让孩子按时完成作业,对孩子说“不写完作业,不准吃饭”。
电视剧《小欢喜》中,乔英子的妈妈就是一位“监工”家长,凡事孩子都需要按照妈妈的“旨意”完成。长此以往,结果造成乔英子失眠,精神状态不佳。
后来,父母的适当改变教育方式,才缓和了母女之间的矛盾。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研究发现,高中生宁可跟网友说心里话,也不爱跟父母说,愿意跟父母说心里话的高中生仅有三成。
在父母与孩子之间的关系问题上,要做孩子的合伙人更为合适。以朋友关系相处,以合伙人关系共事,让彼此都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更有利于孩子的成长。
所谓成长合伙人,即家长和孩子共同商议和制定学业目标,然后放手让孩子自主学习,家长提供各类支持,包括资源、时间和技术支持。
这种新型的亲子关系,使得父母和孩子组成一个团队,为共同的目标而一起努力。
周璐与女儿云舟之间就是这样融洽的成长合伙人关系。云舟的同学很羡慕云舟和妈妈之间这样的合伙人关系。
她身边的同学更希望父母不要把自己看成小宝宝,凡事都替自己代办,更愿意父母跟自己,平等独立,一起奋斗。
马皓文与马飞的父子关系,也是这样的合伙人关系,他们为了考进年级前十的这一共同目标而一起努力。
马皓文用他的教育方式帮助马飞怎么取得好成绩,马飞也是更努力地读书。虽然马飞不确定是否能实现目标,但爸爸一直在鼓励他,最终他们达成心愿。
总结:
如何激发孩子的内在驱动力,让孩子真正爱上读书?我们从三点出发:
一是读书是过程,而不是人生一个阶段的结束,就像中考和高考不是读书的结束;
二是父母的言传身教,更能激发孩子爱上读书,孩子往往是看到父母做什么,他们便模仿,就像爱说话的妈妈,孩子更爱表达一样;
三是亲子之间相互建立信任是沟通交流的前提,父母更应该做帮助孩子成长的人。
在这个越来越重视孩子阅读的时代,能够激发孩子内在读书的动力,让孩子终身爱上阅读,是最好的用阅读教育孩子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