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没有战争呢?
在提起战争造成的破坏,人们最先想到的大概是造成了多少人员伤亡,反而很难去定义战争对人心灵造成的打击。比起身体上受到的伤害,战争对人(尤其是儿童)心理上的打击更为深远。它就像跗骨之疽一般让人余生深受其苦又无法摆脱。即使在战争中侥幸存活,一切也已不再像往常一样。战争催生出了人们心中最大的恶意,残忍、丑陋、不顾一切,一道巨大的鸿沟横贯在施暴者、拯救者与这些经历了苦痛的儿童们之间。这些本应在天真烂漫的年纪享受父母之爱的孩子,被迫流离失所、无家可归,等待别人施舍的恩慈,留一片容身之所。
书中的利恩正是这样一个孩子,年幼的时候她有一个幸福的大家庭,有爱她的爸爸妈妈,生活简单幸福,也不会去思考外面世界的变化会给自己的命运带来什么。直到有一天,在一家人严肃的道别下,利恩被利赫玛夫人带走,开始了她的躲藏之路。她不停地周转于个个藏身地,期间有过善意的家庭,也遇到过人面禽兽埃弗斯伯伯的侵害,她都默默地忍受了下来。当战争结束后,她选择了对她最友善的范埃斯一家,作为自己新的家庭。但一切都不一样了,一道隔阂在她与新家庭之间产生,这道隔阂源于小利恩在战争中的经历,来源于她数个无眠的夜晚对自己的拷问:为什么我没有像爸爸妈妈一样死在奥斯维辛?经历的一切让她觉得自己不配得到关爱,这种思想也时时刻刻地影响着利恩之后的生活。
令人感到欣慰的是,人生的最后,利恩走出来了,她选择了坚强地面对,积极地生活。选择了让自己的故事得以讲出来,让所有人知道。她没有像同样幸存的表弟一样,选择用悬梁自尽结束自己坎坷的一生。这本书采用历史与现代交相呼应的写作方式,力求用最大的还原感,来让读者能去追寻过去。文字平实细腻,充满思考,着重描写一个青春期女孩的内心世界,而不是漫天的飞机大炮,却处处体现出战争的残酷。因为战争撕裂的不仅是人的身体和伤口,更催生出了内心最深处的恶。受到折磨的不仅是死去的,更是活下来的人。如果没有战争,这些孩子会过不一样的人生吧。
这是他们经历的:
二战爆发之初(1939年9月),荷兰宣布中立.;
1940年的5月10日,德国纳粹入侵;
1940年5月14日,鹿特丹大轰炸;
1940年5月15日,荷兰放弃抵抗;
至此直到1945年5月10日被盟军解放,荷兰均处在德国纳粹的统治之下。
二战时期,无论从从死亡数量和死亡比例,荷兰都是犹太人死亡最多的欧洲国家,至少109,000犹太人被屠杀(当时一共约140,000犹太人居住在荷兰)。著名的《安妮日记》正是“被隔绝的女孩”们之一的安妮·弗兰克在此经历中所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