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部分笔记,结合构图案例还是值得一看的

打着多看别人的构图来学习的态度打开这本书,却发现对于初学者来说理论部分还蛮实用,整理了有所受益的笔记。
一、构图的重要性
人眼看到一个场景后会主动进行概括和提炼,总结出一个主题,或者给我们一个非常明显的感受,但相机自身是没有这个功能的,它只会忠实记录场景的所有元素并还原出来,这样给人的感觉一定不会好,因为没有主次、没有秩序,也就无法阐述主题。
二、构图元素
(一)点
1、单一点:指构图画面中单独存在的点,如森林中的一棵树、浩瀚海洋中的一只海鸥。
2、多点:指构图画面中存在两个或多个的点。如果两个点分布于画面的两侧,并且大小和明暗相似,那这样的照片给人的感觉就会非常平衡、稳定和协调。如果照片中存在多个点,则应该留意点与点之间的关联,多点之间如果没有相互的位置或内在联系,那画面会显得杂乱。
3、远近点:稍大的点靠前,较小的点靠后(透视规律)。
(二)线
常用线条:直线、曲线,
1、直线:水平线(给人平静、舒缓的体验)、垂直线(给人坚定向上、庄严有力的感觉)、斜线(如对角线,传达出动感、活力)
2、曲线(延伸画面、增强照片深度、柔和)
(三)性状
1、矩形:自然的秩序感
2、三角形:正三角才能给人稳定、牢固的感觉(上窄下宽)
3、圆形:圆满、完整无缺
(四)形体 :借助光影达到立体效果
(五)色彩
1、色相:红橙黄绿青蓝紫

(通过色相环图,选择相邻配色能够让照片显得非常协调、和谐)
(穿过直径两端色彩为互补色,互补配色反差会很大,视觉效果也就更强烈)
▲ 消色:彩色以外的黑白灰。消色没有色相之分,只有明暗度的区别,与任何一种色彩放在一起都非常和谐。
白色:圣洁、明朗、干净
黑色:庄严、稳重、压抑
灰色:黑白相间、协调
▲ 暖色调:
红色、黄色、橙色:热情、危险
▲ 冷色调:
绿色系:自然、宁静、清凉
太深的绿色:深邃感
蓝色:冷静、理智、寒冷、萧瑟
2、饱和度
饱和度的高低以色彩加入消色(灰色)成份的多少来界定的。色彩中不加入消色成分,则饱和度最高。
3、明度(亮度)
三、画幅
(一)横画幅
多用于宽阔的风光画面,如连绵的山川、平静的海面、人物之间的交流、运动中的景物。
(二)竖画幅
强调纵向的线条或运动趋势,如单独的建筑物
(三)正方形画幅
规矩、协调、周正
四、拍摄角度
(一)平视
比较自然、真实、稳定,但容易趋于平淡,乏味,没有冲击力。
(二)俯视
大多数应用在风光摄影中。
(三)仰视
拍摄的景物比较高大,会看起来更高大、雄伟
五、常用构图
(一)三分法构图
主体处于构图点上或线条上,能够得到很好的强调和凸显。
(二)动态对称
类似“十”字,把主体放在接近这个十字的点、线的位置上。
(三)平衡式构图
一种是对称式平衡,如左右对称;另一种是重量式平衡,是心理上的平衡,如要让岩石和水面形成平衡,就要有大面积的水面和小比例的岩石。
(四)三角形构图
(五)对角线构图
拍摄单调、平和的画面,会让照片变动感。
利用对角线来分割画面,或是将重点景物安排在对角线周边,借助线条的变化趋势,吸引观者的注意力,突出主体效果。
(六)横线构图
(七)斜线构图
(八)曲线构图
S型,一般观者的视线会随着S型线条的延伸而移动,逐渐延展到画面深处,并随着画面透视特性的变化,使人产生一种空间广袤无垠的感觉。
(九)放射式构图
(十)棋盘式构图
多个不同类型的主体、无法找到这些景物排列的规律时可以使用。取景时要排除多余的背景空间。
(十一)向心式构图
所有线条都向着画面的中心汇聚
(十二)隧道式构图
一般用于周围暗、中间亮、具有集中力的画面效果。
(十三)框式构图
(十四)垂直线构图
六、构图与画面经营
拍摄之前想清楚:①主题是什么②怎样构图才能强调主题
(一)确定主题
主题≠主体
可以没主体,但是要有主题。
(二)背景
寻找简洁、干净的背景,有利于突出主体景物的形状和轮廓。
(三)巧用对比
大小对比、动静对比、疏密对比、明暗对比、性状对比
七、提高构图能力
1、提高观察力、多角度观察
2、练习观察
3、随手拍摄
4、视觉与嗅觉、听觉分开,抓住视觉特点
5、欣赏优秀的摄影作品
6、研究废片,分析失败的原因
7、向绘画学习构图
八、构图实战
(一)风景摄影
最佳时机通常为日出、日落时分,或者不寻常的天气下,如雨后云雾弥漫山川
(二)纪实摄影
多角度拍摄、随手抓住瞬间。
(三)城市摄影
车流:太阳落山半小时前后
(四)人物摄影
人物摄影的最高境界是拍出人的精、气、神,眼睛是重点,是眼睛里的眼神光。
(五)微距摄影等等…………
要用相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