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时代读《崩溃》

地震发生的时候,我一如往日地在网上闲逛。突如其来的眩晕让我产生了错觉,以为自己的某些身体机能出了问题。等站起身来才意识到眩晕的感觉不是身动也不是心动,是整栋楼都在晃动。接下来的狼狈动作事后想起来都觉得无比羞赧,手机没拿本本没拿房门钥匙没拿书也顾不上衣服也顾不上穿好就夺门而出恨不得从四楼直接跳到地面。大街上站满了人,都是一副狼狈不堪的模样,脸上一副劫后余生惊魂未定僵硬的笑。十几分钟后,传来了消息,四川发生了七点八级的地震。
时间已经过去了三天,我们的生活似乎没有太大的变化,时光依旧流逝,生活照样太平,而在远方,四川,因为地震,遇难者的人数据估计已经超过了5万人,这个数字在未来的几天还会继续像滚雪球一样的变大。我突然不知道该做什么了,觉得这个时候做什么都是奢侈,都是虚伪,都是茫然。去捐款,微薄之力,只为能让自己心安;去献血,希望自己的血液能帮助哪怕一个人,也只是让自己少一点的愧疚。相对而言,我们现在的生活太安逸了,安逸的都成了一种讽刺。这种心态更加让我坐立难安,无法阅读,无法写作,哪怕是中午小小的午睡都会提醒我这是一种多么奢侈的行为,而远在千里之外,还有数万人生死未卜,分秒必争……
这个时候读书分明是一种绝望的讽喻。但是书架上还是有一本书吸引了我:贾雷德·戴蒙德著的《崩溃:社会如何选择成败兴亡》。这本来是一本让人一见之下无法产生阅读欲望的书,厚厚的有些让人望而生畏,一直被我束之高阁。但是封面上两个大大的“崩溃”击中了我的心理防线。一直都找不到合适的词汇形容现在的这种焦躁、绝望、无奈、心虚、无力、不安的心理状态,看到这个词汇才明白,人类有史以来,所坚持的一切美好的价值和信念,自由、平淡、民主、良善、美德,经过千万年的积攒,当面对突如其来的灾难的时候,仍然脆弱地不堪一击。“崩溃”这个词汇,也许最初只有地理意义上的含义,而现在更多的是社会、文化和心理意义上的不堪一击。
贾雷德·戴蒙德是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的教授,也是全球唯一两度荣获英国科普图书奖的作家,其代表作是《枪炮、病菌与钢铁:人类社会的命运》,1997年出版后,立即雄霸《纽约时报》畅销书十余周之久。而这种意义上的畅销,并非仅仅基于商业上的运作,更多的是基于戴蒙德在此书中关注的全球性的议题:它记录了现代世界及其诸多不平等所以形成的原因,也是一部真正关于全世界各民族的历史。时至今日,戴蒙德携他的另一本“环境决定论”的著作荣誉归来。《崩溃》不但契合了现今地震后的真实语境,其中涉及的环境影响乃至决定文明的议题也与劫后余生的人类的生存发展息息相关。戴蒙德如此定义“崩溃”:“我所说的‘崩溃’是指在相当大的地域范围内,历经一段时期,人口数量和/或政治/经济/社会复杂性的遽减与衰败。”但是定义之后的问题才是主要的:崩溃何以可能?正如我们与戴蒙德的疑问一样,复杂性在于并非所有的过去的社会都因为环境问题而消亡,有些社会消亡了,有些却没有。真正的问题在于为什么某些社会不堪一击,是什么因素将那些崩溃的社会与没有崩溃的社会区别开来?是什么原因导致了那些消逝的伊甸园成为可能?在戴蒙德的书中,他给出了五点因素解释任何人类生存环境的崩溃:“生态破坏、气候变更、强邻在侧、友好的贸易伙伴——对某个社会来说不一定非常重要。第五点因素——社会如何回应生态环境问题最为关键。”
也许,现在对应这五点因素分析这次的地震灾难还不是合适的时机。当千万人处于危难的边缘无法得到救助的时候,尽我们一切能力去避免确切说减少灾难,才是重中之重的事情。当那些没有伸出援助之手的人,只在远方远远的观望,并指手画脚,责议和非难那些行动者的时候,无言是最好的蔑视。萨义德说过的,我会永远记住:我们都是在远方写作。对于那些远方的我们不可言说的事物,保持沉默会是一种明智的选择。也许我们不该说的,虽然是自然灾害,但是如果我们的生态环境没有遭到破坏的话,我们的灾难会少些;如果我们在灾难发生之后社会有个良好的回应机制的话,我们的灾难会更少些。但是这样的话说出口的时候实在太苍白了。崩溃瞬间发生,而我们被动之下的选择只能让崩溃的时间减缓那么一丁点,不会改变崩溃之后人与物惨绝人寰的消失。
戴蒙德在《崩溃》中,有一章是特意留给中国的,标题是“中国:摇摆不定的巨人”。中国人口数量的巨大,经济的高速增长,对第一世界国家生活方式的向往,这些都导致中国问题变成了全球化问题。根据戴蒙德对中国经济的分析,“当中国人民的生活水平达到第一世界国家水平之后,全球人类的资源利用及对环境造成的影响将会倍增。”戴蒙德接下来的话才是我们需要注意的,“然而,我们并不知道当前地球上的人类资源利用和环境能否承受这样的冲击。人们必须有所放弃。这也就是为什么中国问题自动变成了全世界的问题”。事实上,任何国家在发展经济和环境保护问题上都会出现摇摆不定的局面,但是中国的问题在于,中国影响了世界,中国的问题已经变成了世界的问题,所以中国的摇摆不定会让世界处于一种风雨飘摇的尴尬境遇。
我不敢保证说以后的中国不会再做一个摇摆不定的巨人了,但是经过了这次地震之后的中国和中国政府,一定会更加慎重选择和慎重处理环境问题,毕竟没有哪一个国家的领导者会希望自己的国家崩溃并整日处于水深火热的灾难中……
思郁
2008-5-16书于四川地震后
时间已经过去了三天,我们的生活似乎没有太大的变化,时光依旧流逝,生活照样太平,而在远方,四川,因为地震,遇难者的人数据估计已经超过了5万人,这个数字在未来的几天还会继续像滚雪球一样的变大。我突然不知道该做什么了,觉得这个时候做什么都是奢侈,都是虚伪,都是茫然。去捐款,微薄之力,只为能让自己心安;去献血,希望自己的血液能帮助哪怕一个人,也只是让自己少一点的愧疚。相对而言,我们现在的生活太安逸了,安逸的都成了一种讽刺。这种心态更加让我坐立难安,无法阅读,无法写作,哪怕是中午小小的午睡都会提醒我这是一种多么奢侈的行为,而远在千里之外,还有数万人生死未卜,分秒必争……
这个时候读书分明是一种绝望的讽喻。但是书架上还是有一本书吸引了我:贾雷德·戴蒙德著的《崩溃:社会如何选择成败兴亡》。这本来是一本让人一见之下无法产生阅读欲望的书,厚厚的有些让人望而生畏,一直被我束之高阁。但是封面上两个大大的“崩溃”击中了我的心理防线。一直都找不到合适的词汇形容现在的这种焦躁、绝望、无奈、心虚、无力、不安的心理状态,看到这个词汇才明白,人类有史以来,所坚持的一切美好的价值和信念,自由、平淡、民主、良善、美德,经过千万年的积攒,当面对突如其来的灾难的时候,仍然脆弱地不堪一击。“崩溃”这个词汇,也许最初只有地理意义上的含义,而现在更多的是社会、文化和心理意义上的不堪一击。
贾雷德·戴蒙德是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的教授,也是全球唯一两度荣获英国科普图书奖的作家,其代表作是《枪炮、病菌与钢铁:人类社会的命运》,1997年出版后,立即雄霸《纽约时报》畅销书十余周之久。而这种意义上的畅销,并非仅仅基于商业上的运作,更多的是基于戴蒙德在此书中关注的全球性的议题:它记录了现代世界及其诸多不平等所以形成的原因,也是一部真正关于全世界各民族的历史。时至今日,戴蒙德携他的另一本“环境决定论”的著作荣誉归来。《崩溃》不但契合了现今地震后的真实语境,其中涉及的环境影响乃至决定文明的议题也与劫后余生的人类的生存发展息息相关。戴蒙德如此定义“崩溃”:“我所说的‘崩溃’是指在相当大的地域范围内,历经一段时期,人口数量和/或政治/经济/社会复杂性的遽减与衰败。”但是定义之后的问题才是主要的:崩溃何以可能?正如我们与戴蒙德的疑问一样,复杂性在于并非所有的过去的社会都因为环境问题而消亡,有些社会消亡了,有些却没有。真正的问题在于为什么某些社会不堪一击,是什么因素将那些崩溃的社会与没有崩溃的社会区别开来?是什么原因导致了那些消逝的伊甸园成为可能?在戴蒙德的书中,他给出了五点因素解释任何人类生存环境的崩溃:“生态破坏、气候变更、强邻在侧、友好的贸易伙伴——对某个社会来说不一定非常重要。第五点因素——社会如何回应生态环境问题最为关键。”
也许,现在对应这五点因素分析这次的地震灾难还不是合适的时机。当千万人处于危难的边缘无法得到救助的时候,尽我们一切能力去避免确切说减少灾难,才是重中之重的事情。当那些没有伸出援助之手的人,只在远方远远的观望,并指手画脚,责议和非难那些行动者的时候,无言是最好的蔑视。萨义德说过的,我会永远记住:我们都是在远方写作。对于那些远方的我们不可言说的事物,保持沉默会是一种明智的选择。也许我们不该说的,虽然是自然灾害,但是如果我们的生态环境没有遭到破坏的话,我们的灾难会少些;如果我们在灾难发生之后社会有个良好的回应机制的话,我们的灾难会更少些。但是这样的话说出口的时候实在太苍白了。崩溃瞬间发生,而我们被动之下的选择只能让崩溃的时间减缓那么一丁点,不会改变崩溃之后人与物惨绝人寰的消失。
戴蒙德在《崩溃》中,有一章是特意留给中国的,标题是“中国:摇摆不定的巨人”。中国人口数量的巨大,经济的高速增长,对第一世界国家生活方式的向往,这些都导致中国问题变成了全球化问题。根据戴蒙德对中国经济的分析,“当中国人民的生活水平达到第一世界国家水平之后,全球人类的资源利用及对环境造成的影响将会倍增。”戴蒙德接下来的话才是我们需要注意的,“然而,我们并不知道当前地球上的人类资源利用和环境能否承受这样的冲击。人们必须有所放弃。这也就是为什么中国问题自动变成了全世界的问题”。事实上,任何国家在发展经济和环境保护问题上都会出现摇摆不定的局面,但是中国的问题在于,中国影响了世界,中国的问题已经变成了世界的问题,所以中国的摇摆不定会让世界处于一种风雨飘摇的尴尬境遇。
我不敢保证说以后的中国不会再做一个摇摆不定的巨人了,但是经过了这次地震之后的中国和中国政府,一定会更加慎重选择和慎重处理环境问题,毕竟没有哪一个国家的领导者会希望自己的国家崩溃并整日处于水深火热的灾难中……
思郁
2008-5-16书于四川地震后
有关键情节透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