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代是什么样子的,五代墓志给你解答
五代是中国历史上的一大段分裂时期,五代不仅是一个军阀割据的年代,更是一个动荡的年代。在这个动荡的年代里,很多人靠着武力从被统治阶级上升到了统治阶级。在这个以武为重的时期,文人是否失去了用武之地呢?而妇女这个角色,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都处于弱势群体,那么在这种情况下,妇女是否也像人们心中所想的那样,地位远低于男人呢?
在《五代在碑志:世变下的五代女性》(以下简称《世变下的五代女性》)这本书中,几位作者通过“五鬼搬运”“数馒头”等研究方法,集中讨论了社会流动、文武交流、妇女角色,以及墓志笔法和史学方法。
墓志铭,大家都不陌生,志是以散文形式述说墓主的生平事迹,铭是用有韵律的诗句对文章进行总结并对墓主进行颂扬和缅怀。
如果按照文章分段来解说的话,可以分为:墓志首题(文章名字)、序、墓主的父母或祖父母、丈夫、丈夫的父母或祖父母、子女及孙辈、墓主的成就、撰志原委及铭文。
无论是古代还是现在,社会都给女性赋予了多重身份,她们是女儿、是妻子、是母亲。作为21世纪的新时代女性,她们更是事业、生活两不误。既能做好男人的工作,又能平衡家庭。回首翻看处于五代时期的妇女,她们又是什么样子的呢?处于后院的妇女,是否像影视剧中演的那样,只会耍心机争宠呢?
在「后唐武官北京飞胜五军都指挥使石金俊妻元氏墓志铭」中,撰写人在提到元氏的成就时写到“洎归将军府君,彰内助之风,繁克昌之胤。虽太守建隼列郡,太夫人常以严正训之,太守亦如童孺增畏。是故天子降玺书,始封乐安县太君,进封河南郡太君,改封河南郡太夫人,从子贵也。”
“从子贵也”四个字,道尽了母子关系,严母出贤子,贤子使母贵。“彰内助之风,繁克昌之胤”十个字显示出处于后院之内的妇女角色。处于后院之内的妇女,必须德行兼备,能够做到丈夫的贤内助。 在「唐文官苏州别驾张涤之妻后唐渤海县太君高氏墓志铭并序及盖」中,“铭座诸甥”四个字,指出了高氏的言行可作为阎氏诸甥的座右铭。可见,高氏的为人,是被子孙后辈称赞的。
通过墓志我们可以看到,五代时期并不像我们认为的男尊女卑。作为妻子和母亲,她们有一定的地位。她们肩负着教育下一代、做丈夫的贤内助的责任。
但同样,五代时期的女性也有其历史局限性,她们终身都在为丈夫和子女而活,她们的成就更多地体现在丈夫和子女身上。
五代是一个军阀割据的年代。只要敢拼、敢闯,敢于抓住时机,就可以从被统治阶级上升为统治阶级。但打天下容易,守天下难。武人因为读书少,因此很多职位不能胜任。
通过「后晋平民张季宣之妻李氏墓志并序」我们可以看出武人之家的发展趋势。从李氏墓志中我们可以得出,李氏的祖父是李罕之,丈夫的父亲、祖父分别是张继业、张全义。
李罕之和张全义都是通过参加黄巢之乱,以战功发迹。然而,张全义以治民而非武功名垂青史,李罕之暴虐,但他的儿子李顷亦能吏治。
通过解读李氏墓志可以看出,武人凭军功位至刺史和节度使,必须兼治军民。他们一方面有意栽培子孙习文,或与幕下文士交往,另一方面也与文人通婚,家族逐渐文武合治,并且连续数代。
一个军阀大家族,能文亦能武。虽为地方官吏,实为小朝廷。严重的军阀割据影响中央对它的管辖,宋太祖赵匡胤想要对付的是这种集文武合治的军阀大家族。
能文或能武,或许不会成为最高统治者的心头之患;即能文,又能武的军阀世家大族,才是最高统治者的心头之患。
月盈则亏,水满则溢。没有一个家族可以长久地立于不败之地。而这些世家大族的存亡在于是否威胁到了统治者利益。
很多人喜欢唐朝和宋朝,因为这两个朝代的文化、经济都得到了空前的发展,这两个时代也是让全世界最为仰慕的时代。但历史不只有盛世,它还有乱世。历经乱世,而文化长流,才是让一个伟大民族生生不息的根本所在。
《世变下的五代女性》这本书,作者们集中资料,把墓志掏空,涓滴必用,给我们呈现了最真实的五代历史。看这本书,不仅可以了解五代历史,还可以从字里行间感受到诸位作者对这段历史抱着严谨而温柔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