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感
在中国,自古以来,男人就被视为家庭的核心。自商周时期起,祭祀的祖先也都是他们的父系祖先,即他们的祖先是完全通过男人(父亲的父亲,父亲的父亲的父亲等)联系在一起的。当女性进入早期历史记录时,往往都是因为她们给男性带来了麻烦。
此后慢慢地人们谈论女性、女性的性情、弱点、角色和美德的词汇仿佛就被单方面确立了,诸如,谦逊、顺从、服从、自卑、勤俭持家……另外在中国古代帝制时期的女性被限制参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通过社会规定,她们待在室内,而外面的事务应由男人来处理,两性的严格划分,如“男耕女织”的社会生活模式是非常普遍的。
虽然人们认为古代女性的地位低于男性,但墓葬考古发掘表明,女性也是可以达到高位,而且还能行使政治权力的——当然这也是极少数的,说到这便不得不提及墓葬考古中极为重要的一部分,即对主人公墓志的研究,这墓志便是本书主题研究的最重要的载体。
墓志可以说是书面语言在文化中最早的应用之一,这些文字通常提供传记信息、纪念死者或传递信息。他们经常传达家族血统、伟大的成就、有价值的性格特征、出生和死亡日期、死因等等。说来这俗人墓志的传统格套便是如此,通常包括首题、撰者、书者、序言、先世、祖先、平生事业和品德、死亡、家人、丧葬、撰志原委和铭文。墓志具有高度的文化启示意义。它们是死者与生者之间持久的交流,是对生命的永生与纪念。墓志通常包含社会认为对定义死亡和记住生命很重要的内容。因此,它们在人类学、考古学、文学和历史研究中都是极其重要的。
可惜墓志的阅读对像我这样的普通读者来说实属不易,但本书可谓是非常友好的一次呈现,用“史学六问”的方法拆解碑文让人一目了然,作为语言的建构物,它也传递着丰富的文化信息,那里面所蕴含的与政治经济、意识形态、宗教信仰、风俗、价值观、审美趣味、思维方式和表现习惯有关的信息的形式和内容,细细探究,真是自有乾坤。
当然从书中所列22个个案来说,实在无法以此来论证动荡的五代时期,有着什么男女平等或女尊男卑的,数据上的统计,墓志主人公基本是有地位的女性,这大都都源自于恩荫、婚姻或家世,并非普遍现象也只是个体上的成就罢了。于我而言这本书更多带来的是分析研究方法的内化,关于女性主题这部分注重的则是她们的角色转变以及与此有关的五代时期文武交流,社会流动。当然“除了著名的女墓主外,女性墓志常被讥为无事可记”,但当读完之后,甚觉对此的研究真的“大有可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