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人类学家一样思考》:从一个民族到一个小组,都可以用这些方式来洞察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自从去年项飙老师的《把自己作为方法》出圈以后,人类学一夜之间成为显学,很多人都在讨论,也有很多人好奇:人类学到底是什么?《像人类学家一样思考》就是一本很好的入门书——尽管它是一本教材,却也适合非专业的读者阅读,作为他们开启文化人类学思考的契机。
什么是“人类学思考”?乍一看,人类学关心的问题似乎总与其他学科雷同,例如人类学爱好者常谈的“内卷”、发展问题、民族文化与风俗,好像早就出现在经济学、社会学或者民族学的菜单里了,为什么还需要人类学者的参与?本书作者约翰·奥莫亨德罗回答道:“单就问题本身来讲,它们都不是人类学所专有……人类学与其他学科的区别在于这些问题的组合方式。” 在这里,“这些问题”指的不是人类学家们试图解决的具体问题,而是他们在解决这些问题时需要调查的11个小问题。通过调查这些问题,人类学者会从中产生“人类学的洞见”,理解人类文化。本书的主题便是依次讨论这些问题:
- 概念性问题:什么是文化?
- 自然性问题:如何了解文化?
- 整体性问题:这种事件或观念的背景是什么?
- 比较性问题:其他社会也这么做吗?
- 时间性问题:这些实践与观念在过去是什么样的?
- 生物-文化性问题:人类生物性、文化与环境是如何互动的?
- 社会-结构性问题:什么是群体与关系?
- 阐释性问题:这意味着什么?
- 反身性问题:我的观点是什么?
- 相对性问题:我在下判断吗?
- 对话性问题:人们怎么说?
在我看来,第1、2个问题是人类学思考中的基础问题,它规定了这种思考的一些基本原则和范式。
首先,人类学要研究人类文化,可是文化是什么?作者采用这样一条定义:“文化是一群人通过习得,对其所作所为和每件事物的意义共有的认识。” 这句话说得上是字字珠玑,因为几乎每一个限定词都体现了文化区别于他物的一种性质:因为是“习得的”,所以不是自然天性;因为是“共有的”,所以不是个体的突发奇想;“认识”意味着文化既包含客观知识,又包含主观感受;“意义”暗示着它告诉我们,如何判断别人会怎么做……这便是人类学家所探索的“文化”。明确了这个基本意涵后,本章进一步辨析了相关概念,并总结了文化的主要特征,还贴心地提醒了“文化不是什么”。
在这些知识中,他指出21世纪的人类学者强调了三点。第一点是文化会在不同的地方流动,个体也会为了适应跨文化活动而调整自己的文化。第二点,是强调文化由人建构,人们按照自己的需要和理解来产生文化上的信念。这一个认识,在我眼中颇有法律经济学的风格,即以实证的观点去看待“文化何以产生”的问题,认识到文化也和刀斧、舟船一样,是人类的工具之一。第三点,则是认识到个体可能同属好几种不同的文化中,因此他身上会显示出不同文化的组合,例如一个移民美国的华人可能“既搓麻将,也打网球”。
在第二章,作者开始讨论如何了解文化。这里的“了解”指的是获取信息和资料,这是任何研究的基础。自然科学通过实验来获取数据,社会科学可能会引用相关的报表,而人类学则常常使用“田野调查”的方法。这种方法要求人类学者亲身进入他所研究的文化之中,成为这种文化的观察者,去体验、观察人们怎么做、怎么说。不少人类学家会在原始部落住上好几个月,就是为了充分沉浸在这种文化中。这种沉浸使得人类学家可能会有意料之外的发现。
那么,这种通过个人“观察”得到的信息,是否具有科学性?作者写道,“文化人类学具有科学性,这就需要我们凭借自己的洞察力,努力积累客观知识……挖掘现象反映出的特征,并对这些现象进行归类、比较和分析”,从而得出一些可以概括本文化或全人类共有文化的一些特性和规律。这肯定了人类学所具有的科学性——严谨的人类学结论是有效的、能够反应人类文明客观规律的,同时又反映出人类学的人文性:对人类多样性的承认和赞赏。
本章也介绍了一些人类学者应遵守的伦理规范和注意事项。其中较为重要的一点是,人类学家如何减少自身存在给当地文明造成的影响?他们的在场可能使某些文化活动发生改变,例如在有“外人”时,当地人之间的语言也许就会收敛很多,使用更多官方语言而非本土语言,这显然会影响观察者的观察成果。对此,作者指出:人类学家们要花上些时间来与当地人建立信任关系,使对方几乎忘记学者们的存在,这样能使人类学者的影响降到最低。
在讨论完这两个基本问题后,本书剩下的章节详细讨论了一些更具体的思维方式,包括将文化视作一个整体、比对不同文化、比对古今变迁、评估文化与自然环境间的关系、观察社会结构、提炼该文化的一些基本取向、调整自己的立场、审视自己的主观判断、从人们的日常对话中获取信息,等等。这些方法提供了人类学思考的基本框架,能够让人类学者或普通人有意识地对某种特定文化进行观测,从而有自己的发现。
这些观测技巧对于人类学者的意义毋庸置疑,同时,对于非专业的普通人来说也有实用价值。因为人们所观测的文化,既可以大到一种异国文化,也可以小到一个学校的文化、一个企业的文化。即便是对于一个小圈子的文化,一个人也可以用同样的模式来进行观察,探索其中的门道。由此,他们将懂得在这样的文化中应如何行事。
更为重要的是,人类学所具有的人文精神,要求学习者包容人类文明的多样性。人类学的学习过程将使人去深入了解一种文化背后的一整个价值体系,并进一步探索其形成的缘由、将它与学习者本人的文化或是更多的文化种类进行比对,从而最终使他理解:不同的人群由于其不同的处境、历史等因素,会有着可能是迥然不同的想法,而他们有权这么做。与其用自己的文化-价值观立场时刻准备着“迎战”他者的文化,还不如去了解他们这么想、这么做的理由是什么,寻求跨文化沟通与理解,从而能从全人类丰富多彩的文明成果中汲取养分,而不是为了保护所谓的纯正传统而将这些珍宝拒之门外。
*本文首发于本人公众号“后山林中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