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英伦书商的自白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如果以是否怀揣书店梦想的两分法来给世上的人进行分类的话,我无疑是那些少数派,就像肖恩·白塞尔一样。
说起来,我从小到大共有三个梦想与书有关:拥有自己的书架、书架上有自己写的书、能在自己开的书店里卖最喜欢的书。如今也算三分天下有其二了,唯书店仍在梦中。尤其近年来每每看到这座城市曾经熟悉的书店们渐次消亡,就浮想联翩,却从未付诸实施,如果网上甩卖闲置和地铁站外挑灯练摊不算的话。所以愈发羡慕肖恩这种知行合一。

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十八岁的苏格兰小镇青年肖恩·白塞尔第一次在威格顿看到那家叫做"书店"(The Bookshop)的书店,十三年后,他辞去工作,买下"书店",全身心投入运营,店名索性没改,仍叫“书店”,仿佛一切如常。十多年的上穷碧落和四处搜罗下来,"书店"已是苏格兰最大的二手书店,坐拥十万多册藏书,正如威格顿已是遐迩闻名的书镇一样。

不过,身为书店造梦人的肖恩,在延续西方书话家售而优则写和久卖成作家的传统时,却并未选择以任何华丽词藻和田园牧歌来粉饰书店梦境,反而接连以日记(《书店日记》)和自白(《书店四季》英文直译即《书商自白》)的方式,以奥威尔《书店回忆》和缪尔《巴克斯特私语录》作引,将两年书店日常和人事变迁写成了流水账与思想录,付梓出版后一时成了诸多爱书人的枕边书。

只是书店老板的视角毕竟和普通读者不同,不论是对书还是对人;肖恩这两本非典型书话作品的趣味和妙处,自然也不在那些事无巨细的售卖流水和琐碎日常,而在他以去留无意的心态和英式幽默的笔调夫子自道般撕开了长久以来既蒙在独立书店外面又蒙在普通人心中那层彩色面纱,和他书中那些无处不在的书店真实与店内奇葩。
所以,当大家都羡慕着开书店一天到晚打交道的主要是书时,肖恩告诉你其实是人,而读人要远比读书辛苦和复杂;都觉得世界上那么多城镇城镇里那么多书店能进来这家的都是缘分,肖恩告诉你其实也有来找茬的而且还不少;都瞧着有人爬上爬下翻来翻去找出一本旧书来以为要重金购入,肖恩告诉你其实他是在核对版本咨询价格好回去把自家同款标价上架;都盼望能收到各式各样的顾客来信好就此开启一段《查令十字街84号》式书店情缘,肖恩告诉你邮件里的砍价往往比腰斩还凶狠……肖恩的日记和自白,多多少少回答了大家心中这样那样的疑问:为什么开书店通常更是个梦想而非现实,为什么不论是畏途巉岩的我还是身体力行的他,书店梦想家都只能是少数派。
当然,非典型书话到底也还是书话。肖恩在书中写到大量过手和经眼书籍的同时,也不曾忘记该有的知识性和趣味性,有意无意将一些有关书籍的版本、作者、装帧、设计等周边掌故贯穿其中。比如写企鹅封面的简洁和典雅,会提到企鹅用封面颜色代表书籍不同内容和题材的设计风格:橙色是小说,绿色是犯罪,紫色是传记,黑色是经典,粉色是游记等;比如通过一册书中"图书生产战时经济标准"的装饰标志,写到这一标志和其背后政策的历史成因,以及其对日后平装书革命的影响云云;诸如此类落叶一般的边角料,反而成为书中极好的点缀,每每读到,必有会意,每有会意,必欣然忘食。
除此之外,肖恩还在两本书中写了诸多围绕书店内外的人与事和日与夜,从古怪店员到作家女友,从乌龙卖家到奇葩顾客,从书业凋零到枝枯叶败。年年岁岁的书店日常,表面上是个人的欲走还留和荣辱与共,折射的也是行业的盛衰浮沉和道阻且长。正所谓铁打的书店流水的书(还有人),女友的离去,店员的更替,尽管让人唏嘘,但至少“书店”还在,肖恩还在,这就够了。还有,"船长"黑猫也还在。
“啊,船长!我的船长!
我们的艰苦航程已经终结;
这只船渡过了一切风险,
我们争取的胜利已经获得~”

愿“书店”长在,书店亦长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