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不会死亡


尽管这是一本写在20世纪初期的对于世界文学的介绍性书籍,对于文学的关注仅仅停留在了作者约翰·梅西写作的那个年代已经出版的作品,然而对于今天的读者来说,它依然有其价值。
价值之一就在于,它可以帮助我们选择重要的作品。如果我们想要阅读文学作品,我们该如何去选择,去看哪些作品?在评分榜单与热销榜单之外,我们依然可以通过这样一本对世界或者说西方文学历史进行简要梳理的作品来列出一张长长的单子,按照其历史脉络读一读那些重要的作品。
然而作者却很谦虚, 一再地说这只是对于文学的“一次简单调查”。但我们也可以从中读出作者的信心,“调查”这两个字体现出作者侦探般的决心。

他决不是简单地画一个标注时间的线段,然后像文学史考试那样将主要作品填进某个时间段里。约翰·梅西认为,人类文明的发展并不是一段一段泾渭分明的,而是连续的、重叠的。划分一定的历史区间,只是为了方便叙述。如果我们按照分明的区分来理解历史、文学、便会失去生命存在的意义。
因此,这本《世界文学常识》对于读者的价值还在于,它教给我们的常识之一是,文学是人与人心灵沟通的媒介之一,文学反映着我们的内心与情感。所以说文学不是理性的。在文学语言的发展过程中,总有人想要改造、规范语言,以理性统领之,写出来的东西尽管精确,却冷漠、做作、僵硬。
作者引用麦考莱的话说明了阅读文学应该是怎么样的姿态:双脚搁在暖炉的炉围上阅读柏拉图。愉悦、阅读的愉悦而不是严肃地寻求自我改进才是阅读真正的动力。这也应该是文学的常识之一。
人们总是功利地认为书中自有黄金屋,有现实的、务实的上进之路。然而文学不能像那些诸如教你怎样提高情商之类的书那样提供这些。人们阅读文学应该从愉悦、从享受故事出发。人类有爱听故事的传统。在这一点上,一些宗教典籍尽管看起来相当厚重,但我们只要抱着阅读一个个优秀故事的目的去阅读《圣经》就可以了。

在这里我们看到,作者对于文学的范围并不仅仅限定在诗歌、散文、戏剧、小说等体裁上,而是将宗教典籍、还有一些哲学家、思想家的作品也被纳入了文学范围,如柏拉图的对话录,还有奥古斯丁、笛卡尔、帕斯卡尔等。因为,文学的边界不是明显的,它是与其他作品彼此重叠的。
文学的常识也包括,不应该狭窄地限定文学的范围,那样你将会失去许多乐趣。即使是科学论文,也可以写得非常优美。即使是墓志铭、讣告,也可以写得很诗意、凝练。
作为一本具有个人创见的文学故事读本,作者在梳理文学的流变时,并不拘泥于当时所论的作品,而是把所有时代并置,将古今作家放在一起比较,发现文学、文学家之间隐秘的连续性。使我们看到,一些题材就算过了几百年,依然褒有活力,带给我们启发。
这个启发中最大的启发或许就是,文学不会死亡。古希腊的血液依然流在20世纪的作品中,而20世纪的作品,也将在某个以后的时代得到复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