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沌”你可能不懂,却不得不承认,它在悄然改变和影响这个世界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本该潇洒倜傥的伊万,却胡子拉碴,落魄潦倒。原来,他一直深陷在过去的悔恨中,无法正常的生活。无奈之下,他接受心理医生的建议,事无巨细地回忆童年的经历,并记录下来,试图去找寻被治愈的方案。 没想到,神秘的事情发生了。伊万通过自己记录的日记本,回到了过去。 他想借用现在的认知和意识,穿越到童年的自己身上,去修正记忆,弥补一切错误和伤害,和心爱的女孩携手终生。 然而,出乎意料的是,不论他怎样努力,一次次跨越时间的界限,试图拯救过去,都于事无补。 未来,并不像他设想的一样,反而发展得更加扑朔迷离、不可救药。 他一次次打破空间和时间的界限,他那些出自善意的行为,就像蝴蝶煽动了翅膀一般,引发了一系列连锁反应。

这就是非常有名的电影《蝴蝶效应》。它披着科幻的外衣,却蕴藏着混沌的底层原理。 蝴蝶效应是混沌理论的具体表现形式之一,一点微小的干扰都会让未来的发展,不可预测,无从推理。 北京师范大学系统科学学院教授张江说:“你可能听说过蝴蝶效应,但你知道混沌系统其实是一个像钟表一样运行的完全确定的系统吗?面对复杂的自然和社会现象,关于混沌,我们还应了解更多。” 说起混沌理论,不得不赞叹它的伟大与传奇。它是一门新的自然科学,是这个时代最重要的科学知识之一。它掀起人类思想的浪潮,推动了人类进程的发展。 美国著名科普作家詹姆斯.格雷克站在巨人肩膀上,编著《混沌》,为我们系统全面揭示了混沌理论的神秘面纱。 这本书让格雷克一跃成名,也是亚马逊“混沌理论”30余年的排行榜首,至今被翻译为25种语言。 格雷克用深入浅出的文字深刻地描绘出科学家们敏锐执着的洞察力,追寻真理的喜悦和沮丧,以及在变化莫测的无序、复杂、不确定中,寻找有序的结构,探索经典科学无法解释的奥秘。

这本书被誉为解读混沌理论的科普杰作,为我们打开了通往颠覆传统经典科学,探索未知无序的新大门。 《混沌》这本书讲述了混沌效应的前世今生,它用十一个章节,向我解读“混沌到底是什么”?“混沌效应有什么用”?“混沌这门新学科的未来”。 首先,混沌到底是什么? 书中说,混沌的开始起源于经典科学的止步。对于引领这场革命的年轻物理学家和数学家来说,他们的一个起始点就是蝴蝶效应。 “自从物理学家开始探索自然规律以来,他们一直苦于无法理解大气中的无序,海洋中的湍流,野生动物种群数量的掌握,以及心脏和脑中的震荡。大自然这些不规则的方面,这些不连续的不可预测的方面,一直是科学中的谜团,或许更糟糕的是其丑陋难堪之处。” 直到20世纪70年代,美国和欧洲的一科学家门开始在经典科学之外,去探索这条无序的道路。 十几年后,混沌成为一个快速发展的、正在不断重构现有科学的运动的简称。 混沌不是无序的代名词,它是有着非线性规律,运算逻辑的非简单系统。

其次,混沌现象有什么用? 混沌效应挑战了我们对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的认知,也一定程度上冲击了可预测和不可预测的观念。 就像那升腾的香烟烟柱,虚无缥缈且毫无规则的烟圈;随风摆动,摇摆不定的旗帜;水龙头关掉后的那稀碎不一的小水珠;天气的变幻莫测及一年四季的变迁;飞机航行的曲线以及高速公路上车流的运行;动物的迁徙;人体心脏的跳动;社会的演变等等行为中,都隐藏着混沌的踪影。 混沌打破了不同科学学科之间的分野。它是一门研究系统的整体性质的科学,在数学、物理学、计算机科学、气象学、生态学、生理学、天文学、经济学等领域,都掀起认知的新风潮。

混沌看似高深,实则离我们不远,它无处不在。 在前两部分,作者介绍了与混沌相关的科学知识,在最后一部分,他讲述了科学家们研究发现混沌的过程与混沌的未来。 就像作者在补记中所写,“他在见证一些复杂行为出人意料地从信息网络中涌现出来。某种东西正在到来,而我们最终将得以开始目睹它的真面目。” 我是青颜,关注我,陪你读书,看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