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好多经典名著我们常常读不懂?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和这一系列的其他著作一样,这本《世界文学常识》也有“名不副实”之嫌。注意,这并不是说这本书不好,恰恰相反,自从上世纪初完成之后,约翰·梅西的这本文学史著作就被视为是最适合入门者了解文学史的著作。

那为什么说它“名不副实”呢?一来,书名所说的“常识”,其实并不是常识,或者不同于我们通常理解的常识,这本书中涉及众多知名和不知名的文学家和文学作品,早已超出了我们对常识的理解。
二来,书名有“世界”二字,但实际上,梅西在这本书中重点论述的是欧洲文学,对于其他地区的文学基本一笔带过,因此或许称它为“欧洲文学常识”要更贴切一些。
梅西在书中也很坦诚地说明了这一点,他将这本书称为是“不完整文学史”,世界文学的范畴太广太大,要想在一本书中将世界文学“一网打尽”,无异于痴人说梦。
而梅西则花了四年的时间,将他对世界文学的认知尽数铺陈在这本书里。
正如上面所说,这本书提及了许多知名以及不知名的文学家和作品,这些作家和作品串联起了世界文学史的主体脉络。
梅西在本书的前言中提出一个观点:在拥挤的欧洲大陆上,人们之间的交往或者交战已经持续数个世纪,在思想文化方面却仍然是陌生人,又或者说,只有单向的了解。
我们平时在看书的时候,尤其是在看那些被誉为是世界名著的时候,常常会看得一头雾水,觉得根本看不懂。
为什么我们会看不懂呢?梅西上面那个观点回答了我们,因为我们“在思想文化方面仍然是陌生人”,而且随着我们距离世界名著写作年代越来越远,我们或许会变得越来越陌生,越来越看不懂那些世界名著。
那这种矛盾有没有办法解决呢?有的。
我们理解一本书有两种典型的方式。第一种聚焦于写作背景,通过理解作者的生平和写作背景来揣摩作者原意;第二种聚焦于文本内容,从读者自身的角度出发来解读文本。
在文学批评领域,第一种方式被称为是传记批评,第二种被称为是新批评。
我们理解世界名著,大多都会采用第一种方式。但这恰恰是难点所在,时移世易,那些文学名著写作的年代早已远去,我们无法得知作者的写作背景,理解那些名著就存在很大的难点。
因此要想读懂那些世界名著,仅靠名著的正文内容往往是不够的,还得去了解背景。正因如此,文化评论领域才会有这样的观点:重要的不是故事讲述的年代,而是讲述故事的年代。
当我们了解了作者讲述故事的年代,我们才能将自己还原到小说的背景中去,更好地理解小说。

梅西在《世界文学常识》中所做的工作就是梳理“讲述故事的年代”,这本书从文字的起源讲起,一直讲到本书写作的20世纪初,细数这个历史进程中不同的文学时期以及文学流派,诸如维多利亚时代,伊丽莎白时代,讲述不同历史时期下,诗歌、散文、小说以及戏剧等多种文学体裁的发展。
本书名为“世界文学常识”,那文学当然是本书论述的重中之重了,但在看书的过程中,我们会发现书中不止讲到了文学,还涵盖了许多哲学、政治等方面的内容。
梅西在书中说,“我们这场匆忙的调查针对的是文学,但文学仅仅是艺术的一种,而艺术仅仅是生命的一部分。在文艺复兴时期,正如我前面提到过的,知识大融合的程度是我们这些局限在思想小隔间里的人无法想象的。”
文学发展的过程从来不是孤立的,它常常会和政治、历史、哲学等领域交织在一起,因此我们会发现有许多文学家不单单是文学家,他们还扮演着政治家、哲学家等多重身份。借助其他身份和知识,能让我们对他们的文学作品了解得更深。
看完这本书,我们会发现,它不单单是一份文学史纲,还是一份书单,书中提及的经典名著数不胜数,是我们了解世界文学尤其是欧洲文学的一个捷径。
梅西在解读这些书的时候,也体现了他文学批评家的实力,常常能用三言两语让我们茅塞顿开。
书中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梅西对《堂吉诃德》的理解,他说这本书是“梦想与现实的滑稽碰撞”,“塞万提斯针对的是导致堂吉诃德行为古怪的原因。”
梅西一语中的地说,“他们就是我们,疯狂的骑士和伪装的实事求是的哲学家,至今依然遍布全世界。”

梅西对《堂吉诃德》的解读彰显了这些经典名著的永恒魅力,这些故事写作的年代早已过去,然而故事本身在当下依旧闪烁着智慧的光芒,能深刻启迪现代的读者。
或许这正是我们需要阅读那些名著的原因,在阅读的过程中,我们不仅是在理解书中故事发生的年代,更是在理解我们所处的这个年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