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哲学史不同版本如何选择(用心干货)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先上图为敬:
罗素版《西方哲学史》
罗素在中国好像家喻户晓(对想看西方哲学史的人而言),于是不做功课的话很容易想当然以为他写的哲学史最好。但如果从客观角度纵观整个哲学史的话,就会发现从哲学专业角度,罗素的流派所在的位置和他本人的哲学素养水平有限;从史学专业角度,他也没有经过专业训练人的基本能力。如果一定要给这本书找个优点的话,只能是文笔好了吧,毕竟是拿过诺贝尔文学奖的人,但相信我这本书足以歪曲你对哲学的认知…… 记得夏天时和一个北影的人做访谈,他问我最近在读什么书,我说这半年在鼓起勇气重新捡起哲学。他问那你在读谁的著作?我诚恳的说还在梳理哲学史的阶段。他马上换了一个表情,看似漫不经心的说,那你可以看看罗素写的哲学史。本想和他聊聊为什么罗素写哲学史不行的,突然想到前段时间朋友的评价 “这本书小白用来装装逼还是可以的”,再看看他似笑非笑的表情,已经张开嘴却没说话的欲望了,于是我也冲他微微一笑,默默给我头脑中他的画像旁写上“不会再和此人聊哲学”——这个话题就在我俩意味深长的对视和微笑中结束了。
劳黑德版《哲学的历程》
豆瓣才174人评价,在大家普遍的西方哲学史比较版本中都不会出现的一本书。我好像也是在一个很巧的场合发现的,比较之后马上把这本的排序提到了最前,用半年时间精读完之后依然觉得这本是严重被埋没的一本西方哲学史。
脉络非常清晰
全书分为古代、中世纪、近代、现代四个大部分,每个部分先讲文化背景,然后重要的哲学家一人一章、个别简单的流派合并为一流派一章。 每章先讲哲学家生平和时代,然后讲他试图完成的主要哲学任务,接下来按知识论、形而上学、道德和政治哲学、宗教哲学、评价与意义来组织。既便于插入自己的哲学体系中,又便于不同哲学家之前横向比较。
提供哲学论证的分析
如果前面读过《做哲学》(书评见脑洞实验和电影片单打造的科幻风哲学导论:《做哲学》),应该已经非常熟悉哲学论证模型了,这本书竟然延续了这个出发点,以论证的方式展现一些哲学家的思考过程,便于读者理解。
侧重把单个哲学家插入整个思想史
作者脑子中对整个思想史的脉络是非常清晰和连贯的,也会以这个视角来看每个哲学家,不时把他放到整个思想史中,说白了就是让你明白是在什么思想背景下他产生这种哲学思想的、这个思想解决了那个时代的哪些问题、引起了什么新的问题、和前后别的哲学家之间的脉络联系等等。
语言生动活泼
这点也要感谢一下翻译了,整个过程都非常用心。我随便举两个例子:“康德站起来稍高于1.5米,要做出适合他瘦弱的体格和凹陷的胸部的衣服破不容易。然而,他喜欢和女人在一起,并多次考虑求婚,但他对财务的考虑阻碍了他做出承诺”、“任何阅读尼采的人都发现他要么让人愤怒、要么让人入迷,但绝不让人厌倦,对于一个说我不是人而是炸药的作家,怎么会有任何人有平淡的反应呢”……但这样的语言丝毫没给人矫揉造作的感觉,而是融贯在作者简明犀利的观点中,且丝毫没有掩盖后者的光芒。
希尔贝克《西方哲学史》
扩展到思想史范畴
讲古希腊时还同时讲了古代中国和古代印度思想,在里面看到了《奥义书》、《薄伽梵歌》;后古典时期还有一章专程讲古代的科学和其他学科。 文艺复兴之前专门有一章讲自然科学的兴起,亚当斯密、李嘉图、马尔萨斯、凯恩斯、达尔文、弗洛伊德也都出现在这本书里,还有一章专门讲社会主义和法西斯主义。
展开方式丰富
图表也蛮多的,给大家拍一页马克思的:
每章末尾还有思考题、进一步阅读建议(原始文献和二手文献)、原著选读。
斯通普夫版《西方哲学史》
对这本书的认知就是“标准教科书”:框架、深度、语言都很好、挑不出缺点,但好像也没有特别让人兴奋的点~
梯利《西方哲学史》
优点是中世纪经院哲学被大多数人忽视的部分讲的非常详细和透彻,缺点是19世纪末以来的讲的非常少,太明显的厚古薄今。和上面几本比起来,语言也枯燥很多。
如果真要把西方哲学史作为入门和常翻的参考书,建议根据不同版本特点选至少2本相互补充来看。比如我最终留下的就是《哲学的历程》和希版《西方哲学史》,前者整体脉络清晰权重适当、后者广义思想史可补充的内容多,综合起来基本已经能满足我现阶段的需求,可以当做工具书时长翻看和索引用。
哲学荐书系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