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避免气候灾难 - 如果这是个咨询公司面试题
看完这本书,我的第一个反应是,灭霸真是一个伟大的反派。比起那些要称霸宇宙/毁灭世界/报复社会/自我陶醉/美其名曰要拯救黎民于水火实则欲行不轨之事的反面教材,灭霸的愿望真是诚恳又朴素,消灭一半人口,我只想图个清静,你们不想吗?
是的,消灭一半的人口,这本书里探讨的大部分问题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可能都不再是问题,富有又充满热情的比尔盖茨先生(如果他没有被弹成灰的话)就可以投入其他有趣又充满挑战的事业了(比如如何利用尖端科技重塑人类社会秩序什么的)。
在网上搜这本书时看到大陆版的中文译本,标题是《气候经济与人类未来》。我使劲儿对比了下原标题,How to Avoid a Climate Disaster,好像除了Climate这个词就没有一个对得上的。读完全书后我发现,这个翻译很正确,经济(还有政治)才是这本书讨论的重点,科学虽然也占了重要篇幅,但感觉像走马观花,怪不得有人要大喊被骗。不过我觉得这并不是作者标题党,而是要讨论如何避免气候灾难,经济和政治是无法绕开的议题。副标题里的Breakthrough也不仅仅指技术突破,更是指政策与商业模式上的突破。
写这篇书评主要是想记录一下自己阅读本书的一些收获,理理思路做个总结。主要有三个方面:信仰,一个解决复杂问题的框架,态度。
【关于信仰】
不是指宗教信仰,而是指根本驱动力。当人决定去做某件事,解决某个问题,特别是把这些事当做毕生事业一般去做的时候,总是出于他所笃信的一套理论。虽然不是所有人都能把自己的理论有条理地讲出来,但那个东西是存在的。对个体来说,有这套东西总是利大于弊,这可以很快让自己获得一个目标,让一切决定,选择,行动有根基,人生也立马有了意义。不过,任何理论,多少都基于一些假设,认同这些假设是成立的,理论才立得住。这也是为什么这套理论最终是种“信仰”,因为这些假设,往往不能完全证实,也不能完全证伪,接受它需要你相信它。
全球变暖对气候带来变化以及气候变化给人类带来灾难这个结论(尽管众多研究和迹象表明灾难会是巨大的),在目前这个阶段还需要仰仗一些假设。这说明认为气候变化会是个灾难,支持减排事业的人需要对这个结论有信仰,特别是这个问题需要全世界人民花费巨大努力和代价来共同解决,不信的人,利益受挫的人,别有用心的人,自然会出来反对。信仰背后的假设就像旋在基座上的螺丝,一旦松了,就容易让上面的一切崩塌。要成事,相信的人要足够多,足够强,且信得足够坚定。
回到个人身上,恐怕也是一样。没有坚定信念的人什么也做不成,因为困难总能把他击倒。只是我至今还没想明白,一个人一直找不到信仰和信仰崩塌了到底哪个更惨一些,总之最好还是能有所信并信得坚定吧。
【一个解决复杂问题的框架】
在我看来这是本书写得最好的部分。比尔盖茨不愧是个资深CEO,一个技术人员经历了商场数年打磨已经深谙一套经典的商业范式。整本书写得像个商业企划案。这很像突然有一天,从天而降一个比尔盖茨的老板,跟他说,我们要成立一个组织,目标就是解决人类面临的气候危机,你给拿个方案来吧,于是就有了这本书。这个方案虽然长了点,但该有的部分一应俱全且写得相当简单易懂(屁都不知道的老板也能看得明白你在写什么,这很重要)。这个框架其实没什么新鲜的,但知道和会用从来就是两码事。盖茨先生属于很会用,且不只是用来写文章做表面功夫,是真的能用来解决问题。
这本书的标题,很像我们通常会见到的咨询公司面试题:如何避免气候灾难(请给个解决方案)。就一句话,此外再无任何信息,这时候你应该先干点儿啥呢?
第一章目录告诉你,先反问一下,为什么这会是一个问题?然后把大问题拆成小问题,气候灾难指什么,为什么会发生灾难,灾难的影响是什么等等。顺着这个思路找到答案,温室气体排放->温度升高->极端气候频繁->自然灾害->威胁人类生命财产安全影响经济活动。虽然盖茨先生很想直接糊你一脸“问题很巨大,后果很严重”(比如费尽心思编了容易让人产生共情的故事),但他仍然提出了这个结论里有争议的部分,并对气温升高与极端气候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尽量客观的表述。这一点很重要,做出结论时,要把假设也一并写出来,假设往往意味着潜在风险,但是有风险不代表这事儿就不做了,上了车的人要在这一步达成共识,这是一切的基础。这一章结束,没有共识的人基本就可以跳车了(当然,后面他们会讨论如何让这些跳车的人再回到车上)。
好的,现在大家都同意气候灾难是个问题了,可以开始想解决方案了。有常识的人都知道,下一步是定义造成问题的根本原因(温室气体排放过量),一个解决方案的起点就是思考如何“消灭”这个祸根。这一步骤的本质是把原本的问题转变成一个更容易提出行动方案的问题(如何减排?)。
回答这个问题有很多种方式,可以到股市里扒拉几个话题正热的新能源公司摘抄一下他们的行业分析和公司愿景,可以到智库里扒拉几个有学术影响力的论文写个要点总结和读后感,可以到新闻里扒拉几个环境峰会里各国领导人的重要讲话写个会议纪要,或者把他们拼起来。但是盖茨先生目标宏伟,他要写的是个真正的解决方案。一个解决方案的重要前提是可行。在公司里干过的人多少都了解,好点子被说出花儿来,执行力为零,照样要破产(当然,点子太烂执行力又太强导致加速破产的例子也是有的)。想法要落地,只罗列出各种可能改变现状的技术条件或者空泛的说“我们要如何如何”远远不够。商人思维的体现正在于此,虽然气候问题本质上也许不该是一门生意,但现实环境是如此复杂,既不能极端地用武力解决,也不能妄想有人振臂一呼,众人就纷纷响应。考虑经济效益,遵循商业规律,是最有可能(和平地)实现宏伟愿景的方法。减排的道路上,除了技术屏障外,最大的障碍来源就是钱,资源和人。后面几章的讨论也都围绕着这些元素展开。
至此,避免气候灾难基本是个商业问题了,相应的逻辑可以往里面套了。首先,要有个商业目标,并且这个目标要SMART,干什么,在哪儿,多久,多少。盖茨先生给出了明确的目标,2050年全球净碳排放从每年五百一十亿吨降到零。(第一章也顺便回答了为什么是2050年,以及为什么要降到零。这依然是寻求共识的一部分。)其次,要有实现目标的策略以及行动方针,这一趴通常逻辑简单但内容复杂,因此要抓大放小。回到减排目标,这里要问的问题是,碳排放从哪里来。盖茨先生遵从二八定律给出了几个“碳排放重灾区”(制造,发电,饲养与种植,交通,以及取暖和制冷)并逐一进行了分析。最后,要有实现策略需要的成本(花多少钱)和资源(占用多少空间)。
策略与行动方针是企划案里最重点的部分,这事儿靠不靠谱基本就看这一部分写得多有说服力了。盖茨先生在阐述每一点“策略”时,几乎都遵守了“回顾历史,分析现状,预测(如果不采取措施的)未来趋势,罗列应对方法及相关技术,讨论成本”这个模式。对相关话题一窍不通或一知半解的人(比如我)多半会觉得大开眼界,精通的专业人士又会觉得“就这?然后呢?”。但是无论如何,有一点要承认,论用数字讲故事,这几章已经是教科书级别的了。读书的时候我脑子里都能浮现出大屏幕上的PPT,正副标题,图表,注释,总结性段落,都可以从书里扒下来直接贴上去。
用数字说话算是一切商业对话的基础了(就算数据可能是坨屎,但是依然要有)。本书对数字的应用很多(通常用于解释用量,排放量,成本,收益,资源消耗等。)也很讲究(尽量做到可视化),许多地方也都给出了数据来源。最重要是,屁都不懂的老板也能看明白这些数字意味着什么。毕竟,数以十亿万亿计的任何东西都很难让人理解,百分比会好用许多,把数字换算成自己有概念的事物(比如把数额超大的金额换算成% GDP,书中比较好的例子是把不同数量级的耗电量与家庭用电,城市用电等相匹配)也是个好方法。另外,为了让一个计划更有操作性并且可以衡量结果的好坏,找到,甚至创造一个指标是非常必要的(书中这个指标就是Green premium,用来衡量某种降低碳排放的行为或产品所付出的成本)。有了指标可以做很多事情,除了衡量成果以外,还可以比较不同方案进行排序和取舍,或者计算机会成本等等。总之,数字本身,以及可以量化的各种参数,都是用来了解一个行业,描述现状,制定目标,展示结果和预测未来的重要工具。
讲清楚策略的另一个难点在于想明白如何落实到行动。书中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讲发电的那一章,给了一个很好的思路。一个策略可能看起来简单(我们要清洁发电),细想之后会发现要实施并不容易(如何清洁发电,如何保证供给,如何推广应用等等),找到一个模型让复杂的问题重归简单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在谈论电的时候,盖茨先生完全用的是产品分析那一套逻辑。如果把电当成一种商品,我们很快就可以理出一个脉络,从它的供需,生产,仓储,运输,分销,定价等方面入手给“用电”这个事情定个性。
供需-每日用电有高低峰,季节性差异巨大
生产-原材料(煤炭,化石燃料,天然气,阳光,风,水,核能),生产效率,生产地点(靠近原材料充足的地点还是消费者集中的区域)
仓储-电池,储量,寿命,损耗
运输-电线的架设与布局,运输效率,跨省市跨国境等相关问题
分销-资源丰富地区供应资源贫乏地区,相关政治及经济因素等等
定价-生产运输仓储成本,消费者价格弹性等
有了上面的框架,减排策略要落实到行动基本就是从各个环节入手分析。不过,供需关系决定了生产量和仓储模式,原料特性和运输手段决定生产地点,原料成本和生产效率决定生产成本从而影响定价。减排并不是把煤炭换成阳光就万事大吉了,一个变量换了,这些公式里的其他变量都会受到影响,要在所有变量一起动起来时找到那个最优解。问题虽然复杂,但框架搭得好,剩下的可以交给计算机,罗列各种情况,然后利用科技和行业创新,逐个击破。
讲完了核心策略,还要说些什么呢。这时候要回去审题一遍,查缺补漏。如何避免气候灾难。让毁灭性的灾难不要发生是重中之重,但提高人类自身对灾难的抗性也是一个方法。最后,人(政府,企业和个人)的因素单独立了章节,这很像一般企划案里的RACI环节,讲清楚谁扮演什么角色承担什么权利和义务,毕竟理论说得再好,最好也要有人来干活儿。只有团队里每个人各司其职,整个方案才有意义。
【态度】
除了分析具体问题时要明白结论基于何种假设,我们也不能忽略整体方案本身所仰赖的假设。盖茨先生在书中透露出他的一些观点和态度,可以用来参考。
首先是对于相对贫穷落后地区的人民,作者的态度是不能以牺牲他们的福祉为前提来达成减排目标。这当然有部分道德约束在,还有一部分原因是作者明白,木桶上的短板永远是个问题,达成目标需要合作。从政客的角度看,没有合作与共识,这一路上光处理争端和分裂就够喝一壶了。即便仅用商人的眼光看,下沉市场也是市场,要争取。
其次是对于政府和资本,作者的态度是精英及掌握权力的人要自觉地有所作为。这其中他对政府的要求尤其高,政府应当出台政策支援科研人员进行风险极大的技术创新,激励投资人为环保撒钱,鼓励企业投产推广相关产品,引导消费者进行相关产品的消费。而政府做这一切基本要靠,觉悟。关于资本,很多人也许会反感总把钱挂在嘴边的行为,许是因为非资本家并不深刻了解资本的力量,或者正因为了解所以更加反感。现实是,有钱能使鬼推磨,没钱很多事就真的不会发生了。作者认为资本家最好都是目光长远(环保行业市场巨大,前景广阔,赛道宽且长,值得投资千秋万代)怀抱理想的人,与其让鬼推磨,不如干点儿有用的。即便目前财力无法支持,等政府出台了利好政策就多多来投资相关领域才是正经事。
和一些空喊口号的鸡汤作品不同,盖茨先生数次在书中提及自己过往遭遇,眼见或者想到的在现实中会发生的糟糕情况,只是他本人一直对此抱有乐观态度,认为艰难并不等于不可能。这时他会再补上两句,他为什么仍能保持乐观。这就像是在说,“我说的话看着很天真,但是等等你先别走,这不是我无知,也不是我盲目,我有信念,且我有依据”。
虽然我相信作者是诚恳的,但这本书对普罗大众的影响恐怕有限而随机,气候问题是个终会和我们所有人息息相关的事,2050年也着实不远了,但人们当下日常需要关注的其他问题还是太多了。不过,对有大局观的投资人和有理想抱负的孩子们来说,想必还是会有所启发的。
最后想说,我是个悲观主义者,认为人类走向灭亡只是时间问题,人生在世不如浪得几日是几日。但读这样的书,还是会忍不住感慨,人类社会中总有一部分人用自己力所能及的一切去突破极限,不论他们是否为人所知,不论最终结果如何,他们都是真正的,人类之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