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瑞是清官,曾国藩也是清官,两人却大不相同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此前已经看过张宏杰老师一本《简读中国史》,这一本的着眼点就是历史上的腐败。这本书一开篇,就引用了英国人赫德的一句话,他说中国人和他们最大的不同,就是中国人说人性善,他们说人性恶,所以中国人靠道德的教育养成规矩,而他们则通过法律进行惩罚。
这话好像有点儿道理,但是从我们的历史上说,历代皇帝对腐败现象也是深恶痛绝,而且很多朝代都采取过不能说不严厉的举措。比如有皇帝提出来过官员要做到大公无私,必须把他们全阉了,朱元璋更是历史上反腐最激烈的皇帝,规定地方官受贿60两就剥人皮填上草,放在官府大堂以儆效尤。
那么,历史上这些严厉的反腐措施,为什么起不到多大作用呢?还是因为没触及根本。比如权力决定一切的社会运转机制一直都在,再有就是官员的低薪制导致腐败的恶化。当官的酬劳太低,官员们只能靠贪污腐败来维持。
那么既然如此,中国历史上为什么绝大多数时候,还是坚持低薪制呢?一方面是官僚系统不断扩张,导致财政无力负担,古代社会有用官位酬劳臣子的传统,导致十羊九牧。第二方面,也是因为皇权专制自私短视的本性。
按照书里所说,其实西汉的时候官风还是比较好的,是因为那时候实行一定的高薪养廉,尤其中高级官员贪腐的不多。为什么底层官员包括官以外的吏员要贪腐,是因为高级官员和低级官员,以及官员和吏员待遇过于悬殊。由于收入过低,低级官吏连基本的生活需求都无法满足。不过不管怎么说,汉代官吏的素质比起隋唐之后的朝代,还是要高一些的。
到魏晋南北朝不一样了,不少朝代开始实行无俸制,也就是当官不拿薪酬,对于一个王朝来说,这是占小便宜吃大亏,贪腐照样杜绝不了。到唐朝俸禄又高了很多,包括中级官员收入也不低,比如白居易任江州司马,写一首《琵琶行》给人的感觉是很失落,其实他那时候一个月能拿五万文钱,已经相当丰厚了。
宋朝在一定程度上也实行高薪养廉,虽然最后失败了,但贪腐程度还是低于明朝和清朝中后期。宋朝的经验证明,局部高薪养廉不能持久,没有权力约束的高薪养廉不可能真正成功。
到了明朝,不仅低级官员收入不高,连高官也难以承受低薪之苦。很长一段时间,明朝都是拿朝里一些不值钱的存货来给官员们抵钱。国库为什么没钱了?因为很多的钱都给了朱元璋的后代们。也就是说,虽然明朝的官员们俸禄很少,朱元璋的子子孙孙却活得很滋润。
这也是为什么明朝皇帝的后代都拼命生孩子,一个地方藩王能生一百多个,有的同胞兄弟见面甚至都不认识。
到了清朝,贪腐依然非常严重,要说其中的清流,要数英国人赫德掌管的晚晴中国海关。可以说,它的廉洁程度在两千多年帝制的中国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当然,这件事的性质另当别论,至少从客观结果来看是这样。
书里还重点说了陋规这件事。粗陋的陋,规矩的规。陋规是什么呢?就是由于低薪,地方官员的收入和支出相差太多,明显收不抵支,比如有的官员收入100多两银子,支出要去要几千两甚至上万两,这时候就需要拿灰色收入,比如送礼和收礼,基本都成为公开的规矩了。连林则徐这样的人,也不得不利用陋规。
曾国藩也是这样。一方面,曾国藩确实是一个清官,在现存资料中,找不到曾国藩把任何一分公款,装入自己腰包的记录。但另一方面,曾国藩又有意识地,不让大家知道他是一个清官,可以说是内清而外浊。
相比之下,海瑞倒是绝对的清官,但在当时那样的环境因为过于清廉,周围的官员都不愿意与之为伍,动不动就建议朝廷赶紧升他的官。这样也导致海瑞这一生,反而没办成什么大事,只留下一个清官的名号。
曾国藩不想以海瑞这样的清官形象被载入历史。按书里所说,曾国藩有意取海瑞一尘不染之实,却竭力避免一清如水之名,他的选择远比做“清官”更复杂,更沉重。作者说,曾国藩的这种做官方式,或许可以给我们今天的廉政建设提供一些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