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日之城市》读后感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柯布西耶希望城市道路的结构是直线型的,不是过去那种散漫生成的曲线的、随机的路网结构。因为直线型体现了一种秩序,一种控制力。我认为,与其说线性的道路规划结构体现了一种控制,不如说人类的科学技术水平还不足以控制曲线的、随机的路网结构。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当人类能够控制了,人们便又可能会强调这种曲线的、随机的路网结构了。
2020年5月20日星期三
---
所谓的“机器主义”我认为只是在强调一个系统的各个局部之间应该有明确的逻辑关联,就像一台机器一样,各司其职,运行起来有条不紊、高效安全。
柯布以100年前刚刚大工业化时的社会现象来批判巴黎等欧洲老城市的格局是如何得与“现代化”社会格格不入的,就像用汽车的标准去评判马车一样,自然横竖看马车不顺眼。
柯布可能率先提出了统计学对于城市规划的意义,率先发现媒体能够用来收集人们真实需求的反馈,也率先设计出了“锯齿形”布局,也就是现在愈发常见的折线布局形式的雏形,对于城市街道空间和对场地有效利用的意义。但是柯布仍然没有针对形式与空间的关联给出科学的解释。他给出的住宅规划模式,从场地布局到建筑空间的排布,仅仅从表面上分析了可能的影响,解决了一些表面上的用地不足或者场地使用效率低的问题,却没有提及半点关于他自己的方案的可能的弊端。也就是说,柯布的方案基于的是已有的表面的问题,而不是深层次的本质。
有感觉,想解释,却解释不透彻,于是便形成了一种自说自话,充斥着各种不严谨的自创概念的玄学的叙述风格。
所以他的书算不上什么理论,就是一种思想。他率先提出的那些形式的确造就了现在的城市格局,但由于没有触及本质,当这种新形式泛滥了以后所产生的问题,便无法得到解决,甚至连个思路都难找到。
城市规划是对建筑的规划,建筑是对人的规划,但说到底,城市规划也是对人的规划。建筑学没有科学化,城市规划就不会真正科学化。以人为本的建筑尚凤毛麟角,以人为本的城市就更未面世了。
2020年6月17日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