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沌》——名字以为很枯燥,内容通俗易懂且有趣

钉子缺,蹄铁卸;蹄铁卸,战马蹶;战马蹶,骑士绝;骑士绝,战事折;战事折,国家灭。

1,关于名字
我觉得名字起的一般,《混沌——开创一门新科学》,看了一下版权声明,这个名字就直接取自于英文原版,感觉有点不符合时代了,明明混沌理论60年代就有了,之后一直有发展,作者1987年出版了这本书,也许那时候对于普罗大众来说还能勉强称之为新科学,但是现在,无论如何也不算新了吧。如果就这点来说不是什么重要的问题的话, 那对于内容的无法充分表达才是我认为可惜的地方,这本书确实是在讲高深复杂的科学理论,但是,真本书的内容我感觉更像《上帝掷骰子吗?——量子物理史话》,其实但看书名,普通读者可能会丧失翻开它的勇气,会认为是一本充满了大量数学公式和图表的教科书一样的枯燥乏味书籍,但实际上它更像一部史话,文笔非常优美,很多段落像散文一样充满了美感,对于参与混沌理论研究的科学家们的描写也非常有趣生动,一点也没有枯燥乏味的感觉,纵观整个书,里面也没有什么特别晦涩的堆砌公式,都是用大众可以看得懂的白话深入浅出地慢慢讲述来龙去脉,你甚至把它当一本科普小说来看也不为过,所以我认为,翻译作品虽然应该注重原著,但是每个国家读者的情况不一样,可能某些国家读者喜欢看起来深奥晦涩的名字,那种是有吸引力的,有些国家的读者更多喜欢有趣生动的名字,其实内容并不枯燥但别让一个刻板的名字把好书给耽误了就好啊。

2,关于文字风格和内容
就如我上文所说,文章非常优美,有点像散文,这可能是翻译者的功劳:
1974年,美国新墨西哥州小镇洛斯阿拉莫斯的警察曾一度担心过个男人,他被看到夜复一夜地在黑暗中徘徊,叼着香烟在小巷里游荡。借着透过高原稀薄空气的璀璨星光,他会漫无目的地走上数个小时。纳闷的不只是警察。在美国国家实验室,有些物理学家已经得知,他们的这位新同事正在实验以一天十六小时的方式生活,这意味着他的作息会与大家的慢慢错开。这可谓几近怪异,哪怕是对理论部来说。。。

说实话我看到这一小段的时候我都想到了杰克凯鲁亚克的很多小说,比如《在路上》《达摩流浪者》高原寒冷的夜晚和清新空气的感觉非常有氛围感。其实,就内容上来说,混沌理论,应该是属于20世纪三大科学革命里,相比量子理论和相对论来说最简单的理论了吧,这本书里把混沌理论所需要了解的几乎全部内容都详细的讲述了,就连每位科学家的背景故事都有全面的讲述,比如:
在德国人占据巴黎之前五年,利布沙贝出生在那里的一个波兰人家庭,祖父是一位拉比。他从战争中幸存下来的方式与贝努瓦・曼德尔布罗特的相同:藏身乡下,并与父母分开,因为他们的口音大容易暴露身份。他的父母也得以幸存下来,但其他家庭成员则未能躲过纳粹的魔爪。在风云变幻中,利布沙贝有一次因得到当地维希政权一名秘密警察负责人的保护而躲过一劫,这个人尽管有着狂热的右翼政治倾向,但对于种族主义却深恶痛绝。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这个十岁的小男孩回报了救命之恩。尽管半懂不懂,他还是在一个战争罪委员会前面作证,而他的证词救了那人的性命。 利布沙贝后来在法国学术界闯出了名堂,而他的聪明才智从未遭到过质疑。他的同事确实有时认为他有点儿疯狂一一他是一群理性主义者当中的一个犹太神秘主义者,在一个大多数科学家都是共产主义者的环境中的一个戴高乐主义者。他们取笑利布沙贝的英雄史观、他对于歌德的热爱,以及他对于古书的痴迷。他收藏有数百本科学家著作的初版,有些甚至可追溯至17世纪。并且他不是把它们当作历史存照来读,而是把它们当作一个探究现实本质的新思想的来源,这个现实也正是他。。。。。。。。

混沌理论的三个基本对初始条件的敏感性(也常被称作“蝴蝶效应”)、分形(Fractals)、奇异吸引子(Strange attractors),书中都图文并茂的有所讲解,对于零基础的普通大众读者,结合图片去看解释,非常轻松就能理解其中的意义,会有一种,原来如此,看来我也能当科学家的阅读成就感。

3,我为什么要去读一本混沌理论的书?
混沌理论的大众普及很有必要,也紧跟时事,最近有则新闻:“11月,中美两国在各界深入讨论和广泛行动的基础上,发布了《中美关于在21世纪20年代强化气候行动的格拉斯哥联合宣言》。这份文件意义重大,不仅促进了格拉斯哥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取得积极成果,也为世界有效应对气候变化增强了信心。。。”气候问题已经成为现在以及未来一段时间国际重大问题之一,随着工业产业发展,环境问题不断挑战人类,看似无序的大自然,实际按照混沌理论都是可以有序可依的,比如洪水,地震,台风,等等问题,看似毫无逻辑也无非预测实际都可以有科学的解读,虽然人们无法准确预测10年后的某一天是否会有大台风出现,但是,通过混沌理论和大数据,人们越来越可以提升预测成功的概率了,这也是巨大进步。
包括2021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有三位科学家因复杂系统研究而获奖。真锅淑郎(Syukuro Manabe)和克劳斯·哈塞尔曼(Klaus Hasselmann)因为“地球气候的物理建模,量化可变性并可靠地预测全球变暖”的研究共享了诺贝尔物理学奖的一半奖金。这也证明目前物理科学主流学界对于混沌理论还是持续高度关注的,这也许可能是改变人类未来的一项重要科学,所以作为普通读者,也有了解的必要,作为一本通俗易懂而全面透彻的解读科普书籍确实不错。(此段可参考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