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随随便便的人,没有随随便便的地名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这些年每次出门旅行之前,我都会做一项工作,那就是提前看看这个地方的历史文化资料。除了网络搜索,最好是能找到相关的书,看看那里在历史上曾经发生过什么。还有一个重要的信息就是,这个地名最早是怎么来的,代表什么意思。
比如前些年去敦煌之前,我就从书中得知,“敦”就是“大”,煌就是“盛”。一个地名,不管是最初的起意还是后世的选择,都不会是随随便便的。
| 一
我老家附近有一个县叫顺平。看这个名字,显得多么顺遂平安,但在这之前它的名字叫完县。所以我小时候总是认为,这是当地政府认定原来的名字不吉利,矫枉过正取了这个大吉大利的名字。
其实查一下顺平的历史就能发现,这个地方早在春秋时代就有了县制,当时叫曲逆县,王莽篡汉之后反其道而行之,才改为顺平县。也就是说,早在2000多年前人家就已经叫顺平,不是1990年代才临时想到这样的吉利名字。
按照最近读到的《地名趣谈》所说,王莽登基之后把全国很多地方的名字都改了,而且大多是反其道而行之,比如把无锡改为有锡,反正就是跟汉朝对着干。
不过到了东汉,又把这些名字全都改了回来。据说至今仍然沿用的王莽朝代地名,只剩下山东的东明,而且还是改来改去之后才最终确定下来。
顺平也是如此,到东汉又被改回曲逆。随后几度更名,在南北朝时甚至还叫过北平,金代开始叫它完州,元代开始叫完县。我估计那个时候“完”字的意思,更多是被理解成“完整”,否则不太好解释它会被用到一个长期的地名当中。即便是在少数民族政权的统治之下。
直到1993年,完县更名为顺平县,与2000多年前的历史联结起来。既显得吉利,又不是空穴来风,还有助于招商引资和本地人增强自豪感。
| 二
从《地名趣谈》这本书来看,尽管它写得并不足够有趣,而且也不算学术,但还是能看出一些地名中隐含的历史文化味道。
比如我老家所在的县级市地名中带一个“定”字,按书中所说,那就是取安定的意思,同时也意味着这个地方当年处于国家的边境。也的确如此,我老家所在的地方北宋时期处于宋辽边界,保存至今的古塔当时被称为“瞭望塔”,就是为了眺望敌情。
还有些地方原来不叫那个名字,是为了避讳才不得不改名。比如四川的宜宾,原来的名字是义宾,北宋时为避宋太宗赵光义的名讳才改用现名。
我有个亲戚老家在山西运城,我一直以为这也是个讨吉利的名字,“运”是代表“走运、幸运”。但按书里所说,古时候运城有一个很大的盐池,所以那时叫盐城或盐县,而到元朝在那里设专管运盐业务的盐运使司,才改称运城。也就是说,“运”并不是“走运”,而是代表运输。
文章开头提到敦煌,那么与它临近的张掖名字是怎么来的呢?书里说是当年征战河西地区取得胜利,汉武帝情不自禁地张开双臂,说了一句“张国臂掖,以通西域”,张掖因此得名。也就是说,张掖是张开臂膀的意思,打开国门的意思。
如今说到湖北公安,可能会引发歧义,到底说的是湖北的公安部门,还是湖北公安这个地方。按书里所说,这里的“公”可是大有来历,这个人就是刘备。刘备被封为左将军,曾经在此地镇守,因为当时人们称刘备为左公,所以公安的意思是“左公安营扎寨”。
| 三
前面提到无锡这个地名,其实有两个带有“无”字的地名都值得说说。
先说无锡,到底这个地方历史上有锡还是无锡,一直争论不休。一个主流的说法是,周朝和秦朝当地产锡,到汉朝挖没了,所以当地才被称为无锡。不过有记载说,到王莽时期又有了锡,所以又改叫有锡。再后来朝代不断更迭,无锡又被叫了回来。
安徽无为的名字,也值得探究。最早为什么叫无为,是说曹操在这里攻打吴国无功而返,没有作为。据说这表现出曹操不给自己留面子,试图用这样的名字提醒自己,将来变无为到有为。不过到了宋元时期,“没有作为”的用意逐渐淡化,演变成“无为而治”,直到如今。
| 四
听老相声多的人,应该都知道福建三明这个地方。有一段相声里说过,谜面“陈佩斯举俩灯泡儿”,谜底就是三明。
不过小时候也就是听着好玩儿,我没有探究过那里为什么叫这样特别的名字。《地名趣谈》里说,原来是1956年三元和明溪两个县合并,照顾到双方的情绪和利益,才各取一个字称为三明。
这倒又让我想起北京一个地名。9号线地铁有一站叫魏公村,据说最早给这一站命名费了不少周折。这一站旁边有两个重要单位,北京理工大学和中国农业科学院,两家单位都想让地铁站以自己的名字命名,各自多方游说力图促成。由于竞争过于激烈,决定方最终选择了第三个名字,也就是魏公村。
前段时间看王南老师的新作《大汗之城》,才知道魏公村这个名字也不是随便来的。
元朝有很多维吾尔人在元大都活动,有的还担任过要职。那时魏公村这个地方叫畏吾村,“畏吾”就是维吾尔的旧称,代表这里是维吾尔人聚居的地方。应该是到了民国时期,这里按照“畏吾”的大致谐音,才开始叫魏公村。
来北京后最早看到魏公村的名字,我总认为当年这里可能住过一个姓魏的大人物——当然不太可能是魏忠贤。
| 五
地名的沿袭过程是值得关注的,只不过我们如果不到达那个地方,往往想不起来去探究。反过来往往越是久居当地的人,也早已对此见怪不怪,习以为常。
但愿我们都成为不那么习以为常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