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一边追赶潮流、使用最新的电子产品,一边怀旧、收藏经典,这可能也是一种“均值回归”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前阵子刚看完一部韩剧叫《我是遗物整理师》,主人公总能在遗物中发现去世的人与在世的人之间的羁绊连结,每一件看似可以被轻易丢弃的物品,都可能饱含着一段动人心弦的故事。
《二手世界:全球旧物市场调查手记》中一开始也提到有公司受托帮忙清理去世的人的遗物,但这里就不像韩剧中那么温情了,似乎那触目皆是的物品,在人族眼中不过满目疮痍,是过度消费或囤积病导致的灾难现场。
开端的笔触似乎奠定了呼吁读者们要理性消费的基调,许多人走到生命尽头,是应付不来自己所拥有的东西的。
如果问我是否清楚丢弃的东西何去何从,我能想到的大概就是填埋、焚烧,更好的归宿是被循环利用,或被做成旨在提升人们的环保意识艺术品。
不管是否经历过二手交易,相信大家对二手交易的形式并不陌生。不在于物品全新与否,买家将自己的物品转手即为二手交易(二手交易是消费者将购买于企业或代理商、零售商后使用一段时间,或者未使用过的商品,作为一种新的商品再进行交易流通的行为。——百度百科)。
对零零散散的交易虽不生疏,但一旦涉及到书中提到的庞大的、需出入口的、形成规模化的二手市场,估摸着也是大多数人的盲区了。
作者亚当·明特花了4年时间,横跨五洲四洋,向我们呈现他所了解到的二手世界。不管他由此延伸的推断或观点我们是否同意,至少这本书展现出来的诸如二手公司的运营模式、货架上物品的更新频率、工作人员对回收的商品定价方式等,都是客观存在的事实。
二手市场发展的障碍并非只有质量危机,反全球化也会阻碍物品的重复利用,但是二手交易中最严重的贸易壁垒不是关税和禁令。实际上,偏见才是最棘手的障碍。
作者认为,阻碍二手市场的发展有多种因素,其中一点是牺牲质以成就量。我举一个书外的例子来帮助大家理解——
据说3M刚刚发明的便利贴是可以循环往复多次使用也不失其粘度的,但质量太好了,销量就会下降,于是3M便通过调试,让便利贴只能粘上两三次。
东西质量下降,几次使用后就会变质,便难以在二手市场流通。而即便是质量不错的物品,商家可能会通过设置门槛,例如昂贵的修缮费用以及日益增长的修复难度,让更多人宁愿花钱买全新的产品,例如苹果手机。
在这一部分内容中,字里行间可以感受到作者对商业行为的不满,认为消费者不该轻易忍受质量的下降,但作者也承认,大势所趋,小群体是无能为力的。
另外的阻碍因素则包括贸易保护、关税、禁令,以及人对二手产品的偏见等,在这里就不展开了。
随着经济发展,产品因工业化生产,成本大幅降低变得物美价廉;商家根据人们追赶潮流的心理,对物品的耐用度作出调整并降低价格;与此同时人们变得富裕,购买一手产品的比例随之上升,这些行为在我看来都是合乎理性、无可厚非的。
依个人所见,这本书想改变人们对二手市场的偏见,让更多人关注到二手世界,最站得住脚跟的理由还是环保与情感两个方面。
首先是环保。
回收生意就是要不断从别人觉得没有价值的东西中寻找价值。
工业发展带来的益处有目共睹,但其导致的环境污染问题也日渐严重。环保一直是一项重要的议题,我们中国也在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目标。而二手市场交易可以提高商品利用率,促进资源优化配置,物尽其用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减少不必要的生产。
故而二手世界是对环境友好的。
而第二点,情感。情感是很微妙的,它能解释很多行为。
有时是在自己眼中还有价值的物品,因各种原因自己无法保留,便希望能在别人那里得到一席之地,不被丢弃就好像物品中的灵魂还能够得到释放。因为对于一些人来说,一桌一凳都有其生命与灵魂。
另外一种是我身边发生的实例。朋友在旧书店淘喜欢的作者的二手书时,发现书的扉页有作者的亲笔题词,也有朋友在书里发现原主人寄言的明信片,这些都是人生妙不可言的体验与缘分。
除了二手市场,更新潮的说法还有中古市场、vintage,但其指向的多是奢侈品、高端产品。我也不确定这些改头换面的说法,是不是也暗含了对“二手市场”的偏见。
总体而言,亚当·明特这本调查手记写得非常平易近人,记叙着对二手世界见闻的同时,环境、氛围都不是局外之物,对二手市场工作人员的细节也都一一说明,例如谁用着最新款的手机,开着哪辆不错的车……
在这些描绘中,有时呈顺承,有时是对比。人类一边追赶潮流、使用最新的电子产品,一边怀旧、收藏经典,这可能也是一种“均值回归”吧。
文中图片来源于网络
斜体加粗文字是引用书中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