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实与自我认知的现实之间的鸿沟

“推し”,流行语,译为“本命”或是“为偶像应援”;“燃ゆ”,古语,是“焚烧、死亡”的意思。
“偶像文化”是这个低欲望国家的“精神鸦片”。顶着今年芥川赏获奖作品的头衔,以“追星”作为并不严肃的文学素材。稀碎的故事情节,更多的是在描写主人公的心理活动。偶像和ヲタ的关系仿佛是两条毫无交集的平行线。所以与其说写的是一本小说,不如更像是以文字形式展现的一种情绪状态。一面是一片狼藉的现实生活,一面是闪闪发光的偶像应援,两者不断交替转换。
和起初预想不同的是,主人公的现实生活没有被照亮,在偶像出事、接连引退之后她也没有像别的励志故事情节一样走出困境成为崭新的自我。我不认为她是自暴自弃,为了追星舍弃一切的人,相反,至少她有过要好好生活,只是精神疾病、名存实亡的家庭,没有回馈她的努力罢了。她没法继续完全学业,也因为不懂圆滑找不到好工作,现实就是这样,吝啬到一点希望、盼头都不给。
书里旁人的质问为什么不去找现实中的男朋友呢更像是一种成年人的傲慢。在追求平等关系的现代社会里,人们总把偶像与饭的关系看作是一种畸形。通过这个并不严肃的文学题材,作者仿佛在向我们展示“现实与自我认知的现实之间的鸿沟”。而在主人公的自我认知里,追星是她与现实生活的枢纽。
但主人公真的就爱偶像吗?我想不是的,爱并不是单向的,所以这不能作为爱。她把偶像作为一个载体,把自己为人基本的情感、能力装进载体,寄托在偶像的身上。只有追星,她才能做一个普通的正常人。所以即使当偶像陨落变成了人,我们也并不会死。只是当载体破碎,才发现里面原来早已空空如也。
这世上有人毅然决然地赴死,也有匍匐余生的人,世界那么大,不要去规劝他人所谓的正确,每个人的认知都是不同的,生活有千万种选择方式。
有关键情节透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