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知死,焉知生?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关于死亡这件事,大部分人平时都讳莫如深,尤其中国人更是如此。所以关于这个问题的不少著作,都是老外写的。在看这本书之前,我也读过几本,但目前认为写得更好的,是这一本《活着有多久》。
就像这本书的副标题,关于死亡的科学和哲学,这个书的内容也主要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是介绍各种疾病、毒药、病毒等致人死亡的原因,另一部分讨论如何看待生死问题,在科学的基础上,也就带有一些哲学意味了。
为什么是两位医学家来写这本书呢?大概也是因为他们接触过太多生死,对这件大部分人都忌讳谈起的事儿没有那么忌讳。这本书在前言里就说到,人类是生物界中唯一一个,不会停留于满足生存和种族延续需求的物种,这种纯粹对于生命的热爱,使得死亡这个无可避免的字眼,显得格外难以接受。
随后作者还说,能够开放地去谈论死亡,才能了解它到底是什么,才能理解它为什么无可逃避,从而激发勇气,意识到生命的可贵。我们都知道孔子说过未知生,焉知死,按照这本书的意思,那就是反过来的,未知死,焉知生。用八个字来说明这本书的主旨,就是理解死亡,用心生活。
书里专门有一章叫做,死:生命的另一种形式。作者这样说,我们经常会着迷于科技的进步,被各式各样不断翻新的小玩意儿深深吸引,但我们大多数时候都没有意识到,组成我们身体的这些细胞才代表了真正的完美。我们生活中那些司空见惯的小行为,比如刷牙、穿针、用锤子敲钉子,都需要调动数量多到难以置信的神经信号来协调。不幸的是,我们总是只能等到衰老或者患病,才会真正去体会机能正常运转的生命质量。
关于人类生命出现的偶然性和短期性,赫拉利的《人类简史》以及其他不少书里都提到过,这本书里也说到了。大概意思说,如果把地球生命存在的40亿年浓缩在一年的365天里,那一直到11月才出现第一批无脊椎动物,在那之前都是单细胞生物,直到12月25号也就是明天,哺乳动物才出现,而我们原始人直到12月31号才迟迟出现,而且也就是新年钟声敲响前的30分钟而已。
所以从这个角度说,人类出现真的是太幸运了,种种机缘巧合才促成了这件事。很多人都喜欢恐龙,但如果恐龙没有因为环境巨变而消失,人类应该是无法存在的。
紧接着,书里说到一个让我醍醐灌顶的说法,是我第一次看别人这样论述死亡和永生。
书里说,无论是从物理学的角度,生物学的角度,还是进化论的角度来看,永生不死都实在不是一个划算的选择。从地球上生命出现的最开始,对生命发育提供必要推动作用的,都是那些存活期不长但繁衍速度很快的细胞,这使得在细胞死亡之前就顺理完成繁殖。繁殖创造出了更年轻、更有能力适应不断变化的外部环境的新生命,这才是进化中真正的原动力。
作者接着写,如果第一个原始细胞不是培育生殖繁衍的能力,而是将全部的能力,都投入到长生不老这件事,我们人类可能就永远无法出现在世界上。接着还有一句让人震撼的话,正是因为可以死亡,我们的生命才能够出现,并得以在今时今日依然怒放。尽管这听上去吊诡异常,但事实就是如此。
这段话我反复读了好几遍,脑子里出现的是秦始皇拼命求不老的仙方,明朝皇上拼命炼丹的场景。这些年也经常出现人类永生的科学前沿信息,这件事似乎变得越来越不是空想,但随着高龄而来的病痛怎么处理?生命质量不高的永生,值不值得追求?
这本《活着有多久》,最后一章列了不少名人警句,都是关于生死的,有的深刻一些,有的搞笑一些。比如有两件东西让人无法直视,一是太阳,一是死亡,这次才知道,这话是17世纪一个法国贵族说的。
把每一天都当作最后一天来过,这话很多人都看到过,原来它是古罗马的一个诗人说的。
还有一句很深刻的话,一个人的死是场悲剧,百万人的消失,那是统计。反正我是没想到,这句话居然是斯大林说的。
最后再说一下,书里写到的一条搞笑的墓志铭:致我的老公,结婚一年后就过世了,他的妻子感谢他。
这倒让我想起几年前看到的一个外国笑话。丈夫去世了,妻子在报纸上登了一条简单两句话的启事。报社的人说,花一样的钱,你还可以多写几句。妻子说,那你帮我写上,家用快艇出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