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还记得这本书吗?
依然是柴静的这本书-《用我一辈子去忘记》。对我而言,它是一本很重要的书。
当我还是一个高中生,我在湖南卫视的《新青年》里见到这个笑容明亮惬意的女孩子,她温润的谈吐,生出一种似曾相识的快乐。听过她主持的几期节目,让我印象深刻的一期是关于留学篇,她讲她乘飞机回长沙的夜晚,机身侧身,不同于平常的另一个角度,让她看到地面另一种流光溢彩的美丽,她说,留学也是这样,换一种方式,换一个角度去生活。她的节目总是留下意犹未尽的哲思,以及正面的美好鼓舞。我对老妈说,我喜欢这个姐姐。
后来,我在长沙图书城遍寻不着一本书,却意外地邂逅了这本《用我一辈子去忘记》。品读,恰如一杯茉莉清茶,收藏各种转瞬即逝的一切,泡开来,袅袅中,散发着一季的清香。
她曾经做夜色温柔的电台节目,她用她年轻甚至是不更世事的悲悯抚慰了很多夜不能寐的灵魂。有人说,那些暗夜里的音乐,喃喃的人声,从她唇齿流过的一粒一粒的字,终身不灭。
其后,她去了央视,做新闻调查,她坚定而敏感。偶尔我也读她的日志,那是一种别样的风格:关注民生,辛勤奔波,卸下了更早时候的很多感性,为“卑微”却平等的众生对美好价值的诉求,以一种壮烈而不妥协的姿态在前进。她在《南方周末》接受采访时说,喜欢让自己疼痛一点,以保持思想肌肉的活力。
某次,我差一点就遇到了她,那天是她到北大给新闻专业的学生做沙龙,可惜后来有事耽搁,没有促成。现在,知悉柴静在北大艺术系念书,下次有机会一定去看看她。
我还是想回忆这本我在二十岁前看的书。
柴静写着,在那个春天里,自己的心有时飞的很高有时飘忽地坠落下来,无声的飘来荡去。天气渐渐暖和,路旁一树浅红的花。而自己在三月的淡绿的街心骑着车懒懒洋洋的逛荡,穿着浅色的运动衫和牛仔在网球场上狼奔豕突。这个春天应该有琴声,有长路尽头不坠的落日,有心跳和亲吻。
柴静说自己看亦舒的小说。她的小说女主角永远有精致的面孔和传奇际遇.最难忘其中之一在黑暗之中,被人温柔的低声询问:“你的灵魂呢?“大多数女人等这话等一生。
柴静说在瓢泼大雨中独立的她凝望着自己的未来,喃喃自语地,是对幸福的彻底的追问。她不愿意让肌肉和心灵萎缩深深陷入生活的栅栏之中。
她写她离开:所以选择了离开,不必再用犬儒主义的态度认同平庸的市井生活,尽管她曾真诚的热爱过它。那时她陶醉于新发现的世俗生活的乐趣,而在她还没有准确意识到总有一天会厌倦毫无新意,毫无思索冲动的日子之前,直觉已帮助她作出正确的选择。也给家人通信,明白自己这么多年来沉溺在自我的世界里,所错失的一切。只是希望来得及。
我贪念地读,画面一幅一幅。想象之外,也有共鸣。她当时是那样一个貌似乖戾而敏感的女孩子,而我,虽然敏感,却总是忽略掉这些敏感,或者说没有时间去敏感,所以我们还是太不一样了。可是,我喜欢她对自己内心和生活的诊断和发问,喜欢她释放的清丽的水墨笔调。
时间过得很快,不知道柴静笔下,那个穿着白衣为她弹奏吉他,在绿地上为她吟诵诗歌的男子是否成为她的另一半。一如既往的悲悯化为一次次的行动,她老了,我甚至能在电视里看她熬夜带来的眼角疲倦,不再是那个穿着长裙的敏感而情绪的女孩子。毫无疑问的是,她获得了另外一种美,一种被几年来阅历和心力打磨出来的美,是知性吗?是信仰带来的脱胎换骨吗?是吗?我说不清楚。
是为纪念。
当我还是一个高中生,我在湖南卫视的《新青年》里见到这个笑容明亮惬意的女孩子,她温润的谈吐,生出一种似曾相识的快乐。听过她主持的几期节目,让我印象深刻的一期是关于留学篇,她讲她乘飞机回长沙的夜晚,机身侧身,不同于平常的另一个角度,让她看到地面另一种流光溢彩的美丽,她说,留学也是这样,换一种方式,换一个角度去生活。她的节目总是留下意犹未尽的哲思,以及正面的美好鼓舞。我对老妈说,我喜欢这个姐姐。
后来,我在长沙图书城遍寻不着一本书,却意外地邂逅了这本《用我一辈子去忘记》。品读,恰如一杯茉莉清茶,收藏各种转瞬即逝的一切,泡开来,袅袅中,散发着一季的清香。
她曾经做夜色温柔的电台节目,她用她年轻甚至是不更世事的悲悯抚慰了很多夜不能寐的灵魂。有人说,那些暗夜里的音乐,喃喃的人声,从她唇齿流过的一粒一粒的字,终身不灭。
其后,她去了央视,做新闻调查,她坚定而敏感。偶尔我也读她的日志,那是一种别样的风格:关注民生,辛勤奔波,卸下了更早时候的很多感性,为“卑微”却平等的众生对美好价值的诉求,以一种壮烈而不妥协的姿态在前进。她在《南方周末》接受采访时说,喜欢让自己疼痛一点,以保持思想肌肉的活力。
某次,我差一点就遇到了她,那天是她到北大给新闻专业的学生做沙龙,可惜后来有事耽搁,没有促成。现在,知悉柴静在北大艺术系念书,下次有机会一定去看看她。
我还是想回忆这本我在二十岁前看的书。
柴静写着,在那个春天里,自己的心有时飞的很高有时飘忽地坠落下来,无声的飘来荡去。天气渐渐暖和,路旁一树浅红的花。而自己在三月的淡绿的街心骑着车懒懒洋洋的逛荡,穿着浅色的运动衫和牛仔在网球场上狼奔豕突。这个春天应该有琴声,有长路尽头不坠的落日,有心跳和亲吻。
柴静说自己看亦舒的小说。她的小说女主角永远有精致的面孔和传奇际遇.最难忘其中之一在黑暗之中,被人温柔的低声询问:“你的灵魂呢?“大多数女人等这话等一生。
柴静说在瓢泼大雨中独立的她凝望着自己的未来,喃喃自语地,是对幸福的彻底的追问。她不愿意让肌肉和心灵萎缩深深陷入生活的栅栏之中。
她写她离开:所以选择了离开,不必再用犬儒主义的态度认同平庸的市井生活,尽管她曾真诚的热爱过它。那时她陶醉于新发现的世俗生活的乐趣,而在她还没有准确意识到总有一天会厌倦毫无新意,毫无思索冲动的日子之前,直觉已帮助她作出正确的选择。也给家人通信,明白自己这么多年来沉溺在自我的世界里,所错失的一切。只是希望来得及。
我贪念地读,画面一幅一幅。想象之外,也有共鸣。她当时是那样一个貌似乖戾而敏感的女孩子,而我,虽然敏感,却总是忽略掉这些敏感,或者说没有时间去敏感,所以我们还是太不一样了。可是,我喜欢她对自己内心和生活的诊断和发问,喜欢她释放的清丽的水墨笔调。
时间过得很快,不知道柴静笔下,那个穿着白衣为她弹奏吉他,在绿地上为她吟诵诗歌的男子是否成为她的另一半。一如既往的悲悯化为一次次的行动,她老了,我甚至能在电视里看她熬夜带来的眼角疲倦,不再是那个穿着长裙的敏感而情绪的女孩子。毫无疑问的是,她获得了另外一种美,一种被几年来阅历和心力打磨出来的美,是知性吗?是信仰带来的脱胎换骨吗?是吗?我说不清楚。
是为纪念。
有关键情节透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