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暴只有0次和10000次,学会判断和及时离开

2016年中国首部《反家庭暴力法》正式颁布,对应的数据表明,全国2.7亿个家庭中,有0.81亿个家庭存在不同程度的家庭暴力。放眼全球,全世界至少三分之一的妇女曾经遭受过暴力等虐待行为。
他打你,你为什么不离开?

很多人可能会质疑,为什么要隐忍,当事人身心受到严重戕害,为什么不离开施暴者,其实这背后有诸多原因,并不像表面看来那么简单。《他为什么打我:家庭暴力的识别与自救》就是一部全球家暴咨询代表作,结合真实案例的家暴自助手册,作者班克劳夫特是美国作家与家暴咨询专家,从事家暴干预与救济工作长达二十余年,从这本书里读者能更多了解关于家暴的知识,尤其是如何识别家暴者。

一、家暴者
在前言里,作者就纠正了大众的一个错误观点,大多数人把家暴者定性为身体虐待者,这是最明显特征。其实还包括利用或侮辱伴侣的人。家庭暴力类型分身体暴力,冷暴力、经济暴力和性暴力。施暴者粗分的话体现为易怒型或控制型,普遍的特点就是:他经常告诉你应该怎么想,并试图让你怀疑或贬低自己的观点和信念。身体暴力是女性受虐的开始,还有很多看不见的女性在承受着语言侮辱等精神虐待中,作者的上千案例中大部分受害者称:男人的精神虐待才是伤她们最深的。这种慢性虐待不容易察觉,甚至受害者可能也没有意识这就是家暴。这些家暴者往往身上有很多优秀的品质,体贴、高学历、待人接物彬彬有礼。有个典型例子就是一部古早电视剧《不要和陌生人说话》里面的安嘉和医生,就是外人根本看不出来他有家暴倾向,这样的人隐蔽性极强。
此外,他们会经常贬低女性,从各方面打压,让女性觉得自己有很多不足,形成相处关系中的不对等关系。喜怒无常,自我迷茫,容易出现自己情绪受伤,让受害者同情他的遭遇。这样时而软弱时而暴戾的性格都会让受害女性觉得迷茫。比如民国时期的诗人徐志摩和戴望舒,徐志摩在英国喜欢上了林徽因,于是就要与自己的土包子妻子张幼仪离婚,在张怀孕离婚这一段时间,她曾经记录下:我和我的兄弟可以无话不谈,他们也和徐志摩一样博学多闻,可是我和自己的丈夫在一起的时候,情况总是“你懂什么?”“你能说什么?”另外一位雨巷诗人戴望舒对待自己妻子穆丽娟总是很冷漠,他还沉浸在初恋带给他的伤害,这些都付诸在诗歌之中,直到妻子的母亲去世,而戴望舒藏起电报,让穆丽娟从好友口中才知道,从此两人婚姻走到了终点。
二、远离家暴

根据作者对家暴者的采访等资料可以得知,如果出现以下这些情况,那么女性就处于危险的状态。
1、他讲述的施虐版本与她的有天壤之别
2、他一方面嫉妒地发疯,可在其他方面有似乎非常理性
3、他成功地让大家站到了他这边
4、有些事件,他好像失控,其他时候,他又似乎很懂得控制
不管是之前网络上的拉姆事件还是宇芽被家暴事件,还是从身边的人得出的结论,很多女性其实已经有了离开分手的动作,但可能因为经济不能独立,被对方的花言巧语所欺骗,还有严重的就是有孩子和家庭,惦记孩子成长、脸面伦理或者受到生死威胁,被迫待在家暴者身边,这些情况在现实中都有大量的案例能够得到证实。如上文,张幼仪为什么能够和徐志摩顺利离婚,不仅仅是因为张的独立性格,也由于她庞大的家族势力。

简单的两个字,离婚或者分手,需要有很多现实问题需要考虑,这就需要受害者做出详细的计划,让自己能够安全离开家暴者。
逃跑路线、相应的资金、特殊密语暗号、家暴证据等,最重要的是求助妇联、居委会、报警等,要学会拿起法律武器捍卫自己。尤其现在相关法律中还有“人身安全保护令”,能够让法院保护家庭暴力受害者及其子女和特定亲属的安全。
总归一句话,学会判断他或她会不会有暴力倾向,然后学会及时离开,重要的话说三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