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才短命人谁惜,白璧青蝇事可嗟 ”
这本书里面写的很多内容大都之前陆陆续续看过。但关于一代才女曾昭燏的,我基本没有读过,这里写一写,记录曾经中国也有如此一位优秀的女性存在过,以及曾国藩曾氏家族的一些非常杰出的后代。看完后,最难过的莫过于,留在大陆的曾氏后代,都难逃劫难。
曾国藩的嫡系后人及诸弟后人,无不受曾国藩家风熏染:“凡人多望子孙为大官,余不愿为大官,但愿为读书明理之君子。勤俭自持,习劳习苦,可以处乐,可以处约,此君子也。余服官二十年,不敢稍染官宦气习,饮食起居,尚守寒素家风,极俭也可,略丰也可,太丰则吾不敢也。”或许曾国藩深知当官的凶险,得以有此家训。曾家后人中为官者越来越少,更多凭一技之长如数学、化学、教育、考古学、艺术等领域,找到了安身立命之所。而且曾家并没有重男轻女,男女受教育平等。曾氏家族人才济济,属于历史上少有的五世不斩官宦之家,其长盛不衰的奥秘,或许就是在于曾国藩的家训家风以及那座藏书楼里。
【曾昭燏】
曾昭燏是曾国藩二弟曾国潢的长曾孙女。按照曾家“国、纪、广、昭”的排列,曾昭燏属于第四代。曾昭燏母亲陈季瑛是湖南巡抚陈宝箴之女,即是陈寅恪嫡亲姑母。
20岁的曾昭燏毕业于长沙艺芳中学,本想留校教书,被其二哥曾昭抡力阻不允,招其在南京或上海升学,住在法租界大哥曾昭承家中,由二哥补习功课,考上中央大学外文系后转中文系,师从胡小石学习考古。1934年考入金陵大学国学研究班深造。1935年,受哥嫂影响,在两位兄长的资助下(昭抡出自己薪水60%作学费,昭承出路费)赴欧洲求学。1938年下半年,因国难当头,曾昭燏毅然放弃留英工作和戴上博士帽的双重心愿,辞去考古学院教职,回归祖国。而另一位后来十分著名的考古学家夏鼐基本和曾昭燏同时在英伦学习考古,他和两位朋友送曾昭燏到车站。1941年,夏鼐携英伦博士学位抵达李庄。曾昭燏回国后,经过自己努力,曾担任南京博物院院长。终身未嫁。1964年12月在南京灵谷寺跳楼自杀。口袋里的字条写:我的死与司机无关。享年55岁。
曾昭燏死后,陈寅恪写了悼亡诗:高才短命人谁惜,白璧青蝇事可嗟。
【曾昭抡】
1915年入清华学堂,1920年和其兄昭承同时考上庚款留学生,赴美读书。这和曾母的开明培养离不开。曾昭抡进入麻省理工学院化学工程系学习,后专攻化学。1926年获得博士学位。凯旋归国。1927年,与表妹俞大絪成婚,个人出资送俞大絪入上海沪江大学学习。(俞大絪后考取中英庚款留学生,在英国牛津大学共度英国文学,此为历届庚款中唯一录取的女性。)曾昭抡应胡明复推荐,出任中央大学化学系教授。在任教期间,节衣缩食,供弟妹妻子读书,家风极好。1948年当选为中央研究院院士,建国后,在北大以及武大都有授课。1966年,俞大絪不堪其辱,服药自尽,享年61岁。1967年12月8日,曾昭抡惨死于湖北武汉,享年68岁。
【曾宝荪、曾约农】
1918年,曾宝荪(曾国藩的曾孙女)和胞弟曾约农在长沙创办教会学校——艺芳女校。曾宝荪1913年伦敦大学主修生物。1916年进入伦敦师范大学就读,受师范学院熏陶,从此立志以教育位终身职业。她担任湖南省立第一女子师范学校校长,1948年被选为国大代表。毛有一次到艺芳女校对曾宝荪、曾约农讲:“你们两位曾先生,书读得好,品德也高尚,可惜我们政见不同。”
1949年后,曾宝荪、曾约农两人到了台湾。曾约农被选为东海大学的首任校长。现在你去东海大学,一进门,就有一条约农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