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为成功的背后 ——《华为的意志——华为经营逻辑的引擎》

谈起华为,你首先想到的是什么?是手机,是通信巨头,是任正非,还是孟晚舟呢?这些都是华为,却又只是冰山一角。华为是多样的,非一两个产品或人物所能概括。
如果非要用一个词来概括华为,我觉得那就是创新。
华为始终走在创新的路上,只是在2021下半年就有多项大动作,这些动作单拿出一项就可以称为变革。9月,A股上市公司北汽蓝谷在上交所公告称,子公司北汽新能源与华为签订全面业务深化合作协议,北汽新能源与华为经过多年打磨,通过极狐品牌推出了“网红”车型——阿尔法S全新HI版,新车装载华为鸿蒙OS智能互联座舱系统实现多终端设备协同,让用户真切感受到万物互联。目前已进驻华为实体店,在线上、线下渠道销售。10月,华为通过上半年拿下的支付牌照,开始进军支付领域,向微信、支付宝发起挑战。11月,华为官宣正式上线二手机,承诺100%原装配件,更换新电池,提供鸿蒙系统和一年质保。在各个厂商不断发布新手机,全面推行机海战术的今天,华为的这项动作真的是很有勇气,这恰恰也反映了华为对麒麟芯片的强大信心。12月,在厦门举行的2021年中国金鸡百花电影节上出现“华为新影像金鸡手机电影计划表彰仪式”,这也标志着华为正式进军手机电影产业,华为正在以鸿蒙操作系统为基,构筑起一个强大的鸿蒙移动影视系统,以技术创新拓展创作边界,引领一个人人都是导演的时代。
从上面这些就能看出华为业务的多元性和创新性,它的创新往往是引领着时代的潮流,引领着下一次伟大的变革。那么,在华为持续性地创造创新、永不停歇地迭代升级背后,是什么支撑着它一路走下去呢?

《华为的意志—华为经营逻辑的引擎》这本书就全面地诠释了这一问题。这本书是前华为高管鲁青虎新作,全书一共分为五个章节,即意志、思想、能力、工具和成就,高度概括了华为的核心思想。他用13年的自身体验和感受来解释华为成功的原因,用经营逻辑的闭合循环图总结提炼华为健康、快速发展30余年背后的意志驱动力,系统呈现了一部专业、深刻、热血、励志的华为奋斗史。



一、意志,驱动华为的经营逻辑
这些年来,华为最出名也最牵动人心的新闻,应该是孟晚舟被羁押吧。全世界都在等着看华为的笑话,如果孟晚舟倒下,华为必定要付出极大的代价。但是等了几年,华为没有如他们所愿,相反我们看到了孟晚舟的风范,看到了任正非的坚定,也看到了华为人的拼搏和进取。1028个日日夜夜中,孟晚舟经受住了刻骨铭心的考验,展现出了华为应有的顽强意志。
而这种意志,不仅仅体现在孟晚舟身上。在华为,上到任正非,下到普通的员工,他们将这种意志时时刻刻体现在工作中。
华为从无到有,逐步迈向国际化,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如果没有长时间的坚持和投入,显然无法走到胜利的那一刻。
2006年,在刚果金首都金沙萨,副总统卫队与总体卫队发生武装冲突,双方展开激战。华为在刚果金办事处30多名工作人员来不及撤离,宿舍楼被交战双方包围起来。交战过程中,屋外的枪声像鞭炮一样密集,而这样的交战几乎每天都在上演。除了战争,当地还面临着极为严峻的生活条件考验,但即便如此,没有任何一个华为员工退缩,他们坚持在最前线。
2011年,日本9.0级地震,引发福岛核泄露,其他的电信设备供应商都撤退了,而华为选择留下来。华为的工程师,穿着防护服,在福岛争分夺秒地抢修着通信设备。
这样的场景对于华为人来说很普通,他们就是凭借着顽强的意志,表现出强烈的进取精神,一次次将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变成现实。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上,华为团队展示出强大的意志力、战斗力和进取精神,所到之处令人敬畏。华为人正是凭借着不屈不挠的忍耐力,闯过了一个个难关,在枪林弹雨中站稳脚跟,其战斗意志、亮剑精神都令人钦佩不已。
孟晚舟曾经说,勇敢不是不害怕,而是心中有信念。
意志力的建设,在华为是一项重要的工作,华为回归人文,长久赋能意志。为此华为开展了很多传统的文化学习工作。纵观华为的发展,不难窥探出,华为的经营意志的增强,与中华传统文化息息相关。而通过意志力的建设,也铸就了华为遇强则强的发展现状。
二、管理,打造经营的利器
如果把任正非的管理之道用最精简的词语来表述,应该就是这三个关键词:开放、妥协和灰度。
开放是一种姿态,妥协是一种态度,灰度是一种思想。三者紧密相关,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在许多讲话中,任正非都曾表示:“开放、妥协、灰度,是华为文化的精髓,也是一个领导者的风范。”他认为一个清晰的方向,并不是非黑即白、非此即彼,而是从混沌中产生的。即使再好的企业,在周围大环境的影响下,方向也会变得模糊和不能确定,只有随着时间和空间,不断改变方向,合理地掌握合适的灰度,才能从灰色中脱颖而出。
华为的灰度,同样还体现在对人的管理上。在华为,任正非曾不止一次的要求管理者,要对下属宽容。因为人都是独立的个体,性格不同、爱好不同,学习能力也不同,组建出来的团队,必定也是有人顺从,有人不满,甚至抗拒,这个时候,如果领导能够容忍人与人之间的差异,顺从大多数人,就会使这个团队更加团结,更有凝聚力。
当然,领导对下属的宽容,接受下属的意见,并不等于妥协,相反,在华为的灰度管理中,“妥协”其实非常务实。任正非表示,只要方向不变,原则不变,实现目标过程中的一切,都可以妥协。虽然它不是最好的办法,但在没有更好的方法出现之前,它却是最好的方法。
对于我们来说,能够从华为的管理观中学到的就是,作为企业领导人,对方向有坚定不移的坚持,学会宽容,保持开放的心态,不断磨炼,就会真正达到灰度的境界,就能够在正确的道路上走得更远,走得更扎实。
三、团结,行稳致远的保证
今天,华为面对的竞争,不是一个企业的竞争,面对的打压也不仅是市场的压力,而是国力的碰撞和产业链的竞争。
对于华为而言,面对这种外部的强压,应对困难绝不是一个企业单打独斗,而应该和生态链上下游,和整个产业团结起来,大家相互支持,相互成就,华为深深地明白这一点的重要性。
在聚集产业力量,和大家一起共同发展方面,华为不仅在想,在说,其实早已经在做。华为的智能家居生态集聚了数百款产品,上百个企业,大家在这个体系中,把自己的产品和华为HiLink协议打通,形成很多不同产品的功能融合,华为输出品牌、渠道、技术、品质管理,帮助众多的合作伙伴提升自己的能力,形成共同的力量来构建一个庞大的智能家居市场。华为还把鸿蒙操作系统源代码捐赠给开源基金,和汽车领域广泛合作,把自己长期在通信、AI、智能感应上的积累和汽车领域结合起来,为汽车领域的智能化提供支持,共同提升汽车业智能化的能力。
这些“在一起”,就是华为的决心和理念,让中国拥有完整的生态和产业群,这是中国的机会,也是华为更大发展的空间与机会。




华为能够有今天的成就,得益于任正非和华为15万员工,在长达20多年的发展历程中对寂寞和孤独的忍耐,对持续创新的坚守,以及对内外躁动的警惕。每一个成功的人背后必经历了别人看不到的苦难,华为是中国的骄傲,也是所有企业学习的榜样,艰苦奋斗是中国人民走向世界中央的底色。
华为的低调和谦逊,华为的努力和奋斗,华为的艰辛和辉煌,都是这个企业成长起来的美好记录。
华为,中华有为!国之重器,华为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