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眼朦胧的“误读”

醉眼朦胧的“误读”
—— 《建筑理论史——从维特鲁威到现在》读后之二
佛罗伦萨人莱昂•巴蒂斯塔•阿尔伯蒂的《建筑论》,大约成书于15世纪上半叶。
这是西方在中世纪产生的最了不起的学术著作之一。
他实际上一个写作者,他还写过一部剧本《骄傲的情人》、一本专著《绘画论》、《罗马城记》、一部《数学研究》……
杀青于1443年至于1452年之间的《建筑论》,则代表他的写作的最高成就而长久芬芳。
对阿尔伯蒂来说,“美”是从“数字”、“比例”与“分布”的相互关联中的产生的。
他的定义:“我们可以得出结论说,美是存在于整体之中的各个局部的呼应与协调,就如数字、比例和分布,彼此协调一致一样,或者说,这是自然所呼唤的一种规则。”
这样的美学观点,显然与古希腊的毕达哥拉斯的“美是各部分之间的和谐与比例”和亚里斯多德的“美在事物的形式和比例”及“美是关系”启蒙派狄德罗是一致的。
在阿尔伯蒂看来,和谐在建筑美学中的应用,主要是基于对于自然的观察与模仿,他所观察到的自然现象多样性反映在了建筑的不同柱式上:
“在考虑一座建筑与另外一座建筑的不同时,主要是看这座建筑建造的目的,以及这座建筑所承担的用途,如我们在以前的著作中已经读到的,在这些著作中,建筑被划分成各种不同的种类。因而,从对自然进行模仿出发,人们发明了三种装饰建筑的方法,并以它们各自的发明者来为之名命。其中一种方法的主要意图是(体现)力量与持久:人们称之为多立克(Doric)柱式;另一种的特点是修长而妩媚,人们称之为科林斯(Corinthian)柱式;还有一种,与前两者相比较,恰好处于一种中间的位置,人们称之为爱奥尼(Ionic)柱式。总体上来看,它们又都与整座建筑物相一致。”
这些读起来有些醉眼朦胧的美学话语,实际上,这是一种移情说。“隐喻”的移情现象,是“景物相感,以彼言此”的方式,即“对象的人化”。无论的多立克柱式代表的男人的力量,还是科林斯式的女性妩媚,或是爱奥尼的“中性”——也有人将科林式当作中性,爱奥尼当作女性的。在建造上是一种抽象的模仿,在欣赏上为一种投射式内模仿的移情。
阿尔伯蒂关于美的概念,超越了美学的范围。在他看来,美具有积极的道德价值,这是一种保护性的力量,阿尔伯蒂大胆地抒发了自己的见解:
“即使是面对被激怒了的敌人,美也具有这样一样一种效果,它将缓解他的怒气,防止他造成任何伤害。由此我不揣浅陋地说,在抵挡暴力与伤害方面,没有什么比美和高尚更有效、更安全的了。”
在审美玩味上,看来阿尔伯蒂强调“美”之于对象的作用。在这里“美”有一种“虚静”的优美效果,让人有了平心静气,犹如进入了中国公元前5世纪老子出关时所说的“致虚极,守静笃”境界,更似稍后的庄子所说的“夫虚静恬淡寂寞无为者,天地之本。”的天乐禅意享受。
其乐也陶陶,其乐也泄泄。因为,在一座美妙的建筑中,人是不会随便撒野的。
《建筑理论史——从维特鲁威到现在》一本的作者,德国的汉诺-沃尔特•克鲁夫特评价道:
“阿尔伯蒂以他的论著,在建筑学领域创造了一个被他同时代的任何人都不可超越的理论基础。他的美学范畴针对的是他自己的时代,而他的建筑类型学却追溯到古罗马,他没有直接提供任何实际范例。他的有关建筑学的“科学”概念,他使用人文主义者的拉丁语的语言抉择,以及(他论文中的)某些含混不清之处,都导致了其他作者以一种更为“当代”的方式接近建筑学。”
与维特鲁威的《建筑十书》相比,作为博学家阿尔伯蒂的“抽象”和在建筑学领域引入的浓烈的审美意味,更能造成了我们的陶醉与“误读”。
2008-6-17于成都北门天开居
—— 《建筑理论史——从维特鲁威到现在》读后之二
佛罗伦萨人莱昂•巴蒂斯塔•阿尔伯蒂的《建筑论》,大约成书于15世纪上半叶。
这是西方在中世纪产生的最了不起的学术著作之一。
他实际上一个写作者,他还写过一部剧本《骄傲的情人》、一本专著《绘画论》、《罗马城记》、一部《数学研究》……
杀青于1443年至于1452年之间的《建筑论》,则代表他的写作的最高成就而长久芬芳。
对阿尔伯蒂来说,“美”是从“数字”、“比例”与“分布”的相互关联中的产生的。
他的定义:“我们可以得出结论说,美是存在于整体之中的各个局部的呼应与协调,就如数字、比例和分布,彼此协调一致一样,或者说,这是自然所呼唤的一种规则。”
这样的美学观点,显然与古希腊的毕达哥拉斯的“美是各部分之间的和谐与比例”和亚里斯多德的“美在事物的形式和比例”及“美是关系”启蒙派狄德罗是一致的。
在阿尔伯蒂看来,和谐在建筑美学中的应用,主要是基于对于自然的观察与模仿,他所观察到的自然现象多样性反映在了建筑的不同柱式上:
“在考虑一座建筑与另外一座建筑的不同时,主要是看这座建筑建造的目的,以及这座建筑所承担的用途,如我们在以前的著作中已经读到的,在这些著作中,建筑被划分成各种不同的种类。因而,从对自然进行模仿出发,人们发明了三种装饰建筑的方法,并以它们各自的发明者来为之名命。其中一种方法的主要意图是(体现)力量与持久:人们称之为多立克(Doric)柱式;另一种的特点是修长而妩媚,人们称之为科林斯(Corinthian)柱式;还有一种,与前两者相比较,恰好处于一种中间的位置,人们称之为爱奥尼(Ionic)柱式。总体上来看,它们又都与整座建筑物相一致。”
这些读起来有些醉眼朦胧的美学话语,实际上,这是一种移情说。“隐喻”的移情现象,是“景物相感,以彼言此”的方式,即“对象的人化”。无论的多立克柱式代表的男人的力量,还是科林斯式的女性妩媚,或是爱奥尼的“中性”——也有人将科林式当作中性,爱奥尼当作女性的。在建造上是一种抽象的模仿,在欣赏上为一种投射式内模仿的移情。
阿尔伯蒂关于美的概念,超越了美学的范围。在他看来,美具有积极的道德价值,这是一种保护性的力量,阿尔伯蒂大胆地抒发了自己的见解:
“即使是面对被激怒了的敌人,美也具有这样一样一种效果,它将缓解他的怒气,防止他造成任何伤害。由此我不揣浅陋地说,在抵挡暴力与伤害方面,没有什么比美和高尚更有效、更安全的了。”
在审美玩味上,看来阿尔伯蒂强调“美”之于对象的作用。在这里“美”有一种“虚静”的优美效果,让人有了平心静气,犹如进入了中国公元前5世纪老子出关时所说的“致虚极,守静笃”境界,更似稍后的庄子所说的“夫虚静恬淡寂寞无为者,天地之本。”的天乐禅意享受。
其乐也陶陶,其乐也泄泄。因为,在一座美妙的建筑中,人是不会随便撒野的。
《建筑理论史——从维特鲁威到现在》一本的作者,德国的汉诺-沃尔特•克鲁夫特评价道:
“阿尔伯蒂以他的论著,在建筑学领域创造了一个被他同时代的任何人都不可超越的理论基础。他的美学范畴针对的是他自己的时代,而他的建筑类型学却追溯到古罗马,他没有直接提供任何实际范例。他的有关建筑学的“科学”概念,他使用人文主义者的拉丁语的语言抉择,以及(他论文中的)某些含混不清之处,都导致了其他作者以一种更为“当代”的方式接近建筑学。”
与维特鲁威的《建筑十书》相比,作为博学家阿尔伯蒂的“抽象”和在建筑学领域引入的浓烈的审美意味,更能造成了我们的陶醉与“误读”。
2008-6-17于成都北门天开居
有关键情节透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