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价值在于启思
高中时期学习《史记》,真的是看王立群老师的《百家讲坛》活过来的。上周读了这本《历史从未走远》,好读到停不下来,是一本适合小白的入门级历史好物。 绝对是一本值得你反复去读的历史书,它也承包了我新一年的写作素材库。 王老师选取了《史记》中的众多人物故事,将其分为道德品性、情感百态、人生际遇、治国理政、历史阐释五方面。白话文解读同时,还在顶端标注原文,有史有料。 将众多故事串联起来,我看到了一个个更立体全面化的人物形象。思考这些历史人物的人生际遇,我也获得了许多关于现实生活的启示。 拿我印象深刻的两个人物来说吧。 1、商鞅与韩非 才华相当,命运悬殊 秦国的强大离不开商鞅的出现。商鞅得到秦孝公的赏识后,逐步实现变法,因此永载史册。而比商鞅才华更胜一筹的韩非却遭遇不同的命运。他不被韩国君重用,但一心却为韩国的存亡奋斗。上书秦王灭赵存韩,反对李斯,最终被陷害死于狱中。 我们可以说韩非命运的不成功在于没有看清形势,没有赏识的伯乐,也是因为没有遇到合适的时机。我们常说“成功源于实力”,没有实力不行,但只有实力也是不行的。只有当实力、实干、机遇紧密结合,才能获得有可能成功。 适用主题:什么是成功? 看清形势 审视大局 2、屈原,一个人的战斗值得吗? 年轻时的屈原是楚国政坛上的核心人物,楚国在他的努力下国势大好。但随着谄佞之人的鼓吹,楚怀王疏远屈原,最终将其流放。楚国逐渐败落,新王昏聩,最终将他流放更远的沅湘之间。 他始终放不下自己一往情深却并不爱自己的楚国,以身殉道。虽然在历史上,屈原成为一个理想的化身,但如果是作为一个人后头再看,真的值得吗?那个时代很多为了实现自己理想的人,都曾找寻到赏识自己的君王,他为什么不去别国多试一次?当固执成了偏执,不就是要命的吗? 适用主题:变通 理想与现实 价值感 解读历史从来都是为我所用,读历史,读到的是他人的故事,也是自己的生命感悟与内心的深刻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