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毅读书|《语言的诞生》(2020,丹尼尔·L. 埃弗雷特,中信出版集团)

领读:王亦斌、刘锦涛、王玮振
弘毅学堂汉语言文学专业2019级
一、引言
大家好!今天由我们为大家介绍《语言的诞生,人类最伟大的发明故事》。
作者将语言称为一种发明。什么是发明?作者说:“发明是一种文化的创造。比如电灯不是爱迪生完完全全自己发明的,他的工作是建立在200年前富兰克林电力学成就的基础上的。因此,没有人发明任何东西,每个人都是文化的一部分,也是彼此创造力、想法、早期尝试及其所在的知识世界的一部分,每一项发明都是随着时间推移逐步建立起来的。语言也是如此。语言,是我们复杂的大脑在文化层面逐渐塑造而来的。”可见,作者非常强调文化对语言形成的重要性。
实际上,作者的这种观点驳斥了另一位被普遍认可的语言学家乔姆斯基的普遍语法理论。乔姆斯基的中心思想可以概括为:人脑有着一种先天遗传下来的特定属性,没有这些属性,人脑的语言系统就不可能发育成长,它是人脑的初始态,并成为人类学会使用语言的内因根据。普遍语法可以看成计算机的硬件或者软件,乔姆斯基断言,人类先天就具备了学习某种语言的能力,即语言习得机制,并认为语言的诞生是由于大约5万年前到10万年前的单个基因突变而产生的,这种基因突变使得智人拥有了建构复杂的递归句子的能力。*
通过以往的证据,的确可以发现“普遍语法”和我们日常经验有相符合的地方,比如世界上许多语言之间有类似的语法和习惯等。那么作者为何会驳斥这样一个看似已经相对成熟的理论呢?这需要从作者在亚马逊雨林几十年的经历讲起。

作者曾以传教士的身份到达巴西亚马孙州的皮拉罕人聚居的村庄,十余年里,皮拉罕人的生活态度不仅改变了他的信仰和生活,还带给他一些奇特的发现,比如:
一些音的发音依说话者的性别决定;
没有数字,只有“很少”“很多”之类的描述词;
没有关于颜色的抽象词;
一个词汇同时可用于很多不同的意思,只是语调轻微的变化;
皮拉罕语可用口哨或哼唱交流;
最重要的是,皮拉罕语的句型结构极为简单,不存在递归的复杂句子。
正是这样一种语言,作者发现了和“普遍语法”理论矛盾的地方。乔姆斯基说,基因让我们拥有建构递归性的能力,而递归性是所有人类语言的基础,可是现在这种语言却没有递归性。因此,面对无数争议,作者正是要反驳语言诞生于基因的说法。作者强调的是文化的塑造改变了我们的大脑,从而有了语言的进化。而本书正是作者主要观点的阐释和论证。
二、主要观点
这本书主要展示了以下观点:
(一)以皮尔斯的符号理论为模型描述语言诞生和进化过程,即:语言进化过程是符号演进过程,从指示符号至象征符号,再至抽象符号,抽象符号的线性组合产生语言。
(二)语法的进化经历了由简单到复杂的过程:从线性组合结构至层次结构,再至递归结构。语法的复杂性程度由文化决定(至今依然存在线性组合结构的语言,比如皮拉罕语提供了一个反例,没有递归结构,并没有遵循乔姆斯基所说的普遍语法),语法不是基因突变的产物,不是语言天赋的特征。
(三)在强调语言产生依赖于生物和文化因素协同作用的同时,更加突出文化的重要性。
(四)在考古证据的基础上,论断直立人拥有较高水平的文化和抽象符号,大胆推断直立人是最早拥有语言的人属物种。
……全文见“摩登语言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