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都需要“终结”

我没有看过《杀死一只知更鸟》这个故事、这部电影,无从知晓里面的scout等人物究竟是如何的人物个性,但从故事的文字里,毫无疑问地可以确认的是,这两个故事间有着千丝万缕地关系。不过,这并不妨碍我读《知更鸟》这本书。
故事讲述的是一个患有阿斯伯格症的小女孩,在唯一理解的她的哥哥戴文遭遇校园枪击后,如何通过她自己的方式,渐渐与父亲、与学校的孩子、老师以及其他周围的人们从阴霾中走出的故事。
文中,我印象最深刻的词语有两个,一个是“移情”,一个是“终结”。先谈谈“移情”这个词语。就像现在有时候翻争议新闻下总看到这样的评论一样,“未经他人苦、莫劝他人善”,一个人是否真正地设身处地还原主人公的所思所想、理解她或他所做出的行为选择,我个人觉得是不太可能实现,受制于个人经历、学识、周遭环境等的影响,每个人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模式都有不同。然而,我又相信,所谓“移情”,就是“同理心”,只要有这颗“心”,我们每个人大抵可以做到不盲目评价他人的行为,并在某种程度上消除误会,达成最大的理解,从而降低矛盾,甚至免去很多“斗争”。就像作者凯瑟琳在扉页上的那句寄语“人人都能相互理解,是我最大的希冀所在。”这句寄语,反应的就是作者的写作意图。患有孤独症的主人公小女孩,有着难以被他人理解的想法和行动,这种“特别”在失去哥哥后被更加放大了,处在悲痛中的父亲一时也无法理解和接受,父亲自己无法“救赎”自己,更别谈帮助孩子了。而小女孩却一直在执拗地摸索,最终“竟然”学会了理解一个曾经自己不喜欢甚至有些“讨厌”的同学,感受到了逝去哥哥“遗愿”——“终结”。
整个故事也是寻找“终结”的故事。弄清“终结”的字面含义,掌握“终结”的技巧,终结枪击案带给自己和父亲以及周围人的阴霾。终结是一个痛苦的过程,他人无法帮助自己,小女孩凯特琳找到的方式是与父亲共同完成哥哥戴文晋级鹰级童子军的木箱子,同时学会交朋友。通过这种方式,她的父亲也逐渐走出了伤痛。
故事告诉我的是,我们活在现实世界中,所以每个人都需要会终结,“每个人都要忍受世事无常,因为每个人都要活下去。”
小女孩的哥哥戴文曾向她解释,《杀死一只知更鸟》的含义是“枪杀一个绝不会伤害你的无辜者是错误的”,知更鸟是弱小的无辜的人,代表了戴文,也代表了2007年美国弗吉尼亚州弗州科技大学枪击案中所丧生的33个人。本人的作者在后记中提到,受到该枪击案的启发,同时基于对儿童患阿斯伯格症解读的需要,是本书的缘起。两者之间都需要我们主动干预,从而解决困难和问题,帮助他们以及我们自己更好地面对人生。
枪击案的频繁发生使得本书永远具有现实意义。同时,研究儿童的阿斯伯格症的朋友也可以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