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份的多重性

本书主要考察的是二战中及二战后的各国与德国的相对关系,从内容上看,与我先前读的威威廉-夏伊勒《第三帝国的兴亡》及托尼-朱特《战后欧洲史》颇有交叉之处,作者也在前言中提及他与托尼-朱特曾经共同参加过会议并编写了一套关于战后欧洲报复性政治的文集。但相比《第三帝国的兴亡》的纪实和《战后欧洲史》的深刻,本书通过仅仅20万字想展现当时欧洲各国的全局实在心有余而力不足,因此读来确有启发,但仍觉得略有浅显,许多事宜只是蜻蜓点水,并未完全展开,颇有戛然而止的感觉。书柜中还有几本关于二战的反思,例如《平庸的恶》等等,窃以为,如果想要对二战各国进行某一专题的研究,必须得有足够的篇幅。
几点感想如下:
一、反犹是个系统性工程
与现在的认知相反,战后审判的重点并不在于对于犹太人丧心病狂的迫害,《战后欧洲史》对此有所提及,但不如本书剖析地这么深刻。没有成为重点的原因在于,大量国家都抱着相同的观点,并有着不同的目的,如德国的净化种族、东欧各国经济下滑时的替罪羊及认为犹太人与苏结盟(战时)、民众企图霸占其财产等等。因此,在德国民众眼中,他们怨恨希特勒给他们带来了灾难,而并未意识到种族清洗是多严重的罪行,充其量只是一个错误。由此可见隐藏在民众心中的怨恨和偏见。这需要有担当、责任感的领导人牵头去化解、消融,而不是一味地煽动,否则,又会上演历史的悲剧,激情的暴乱总比理性的协商来得更容易,更解气。
二、苏联与美国对于法律及审判的截然不同
不排除作者移民美国后对美国的美化,但在《战后欧洲史》和本书中,都对战后审判进行了描述,相比美国主导纽伦堡审判的相对克制和客观,战后东欧、尤其是苏联的审判是一场纯粹的作秀,法律和法院只是变成了清楚异己的手段。这不是在于英美法系、大陆法系法律框架的区别,而是在于根本制度性的差异。即使采用大陆法系的西德,也并未见如此荒唐可笑的审判。集权导致专制甚至独裁,而在专制和独裁下,法治反而会成为束缚执政党为所欲为的障碍,这时候,有选择的法制就代替了法治,从而,法律只是流于形式,或者只是根据统治者的需要随意打扮而已。
三、 It’s Politics,Stupid
在政治面前,所谓的合作者、抵抗者、旁观者身份可以随意转变,这个在任何体制下都是一样。希腊对于共产主义抵抗者的清洗,苏联东欧对于异见分子的清洗,都是一样。同样,历史和任何事物都不是绝对的,尤其是历史,它如何解读也由政治目的决定。也因此,独立思考能力弥足珍贵。
于2019年6月20日下午14时45分阅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