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只是想有个朋友而已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拿到书的时候就被书的外表装帧惊讶到,这本图像小说通体采用黑白灰色调,并且连书页的侧边也被涂抹成全黑的。每次图像和日记的转换,都会间隔两页全黑,就好似电影的转场。图画的描绘也有远景和近景特写的不同展现,一些图画中的细节也会告诉你一些文字没有透露的细节。图像穿插着日记内容,两个时空的故事从开始的独立到后面的不断交织缠绕,伴随着图画的孤寂感、日记中流露出的关于恐惧等,我开始逐渐走进两个女孩的内心。
2017年,艾拉搬到了荆棘山,故事从这里开始,随着图像展开,艾拉的人生逐渐铺展开来:母亲去世,父亲忙于工作早出晚归,艾拉每日都只能自己呆在荆棘山,并且眺望着远处的建筑—荆棘山孤儿院,直到她看到了那座禁止入内的建筑立面的人影,渴望摆脱孤寂的她开始探寻另一个世界。

而夹杂在图像叙述之中的是玛丽在1982年的日记,日记中讲述了她自己沉默寡言,在孤儿院里和其他人格格不入。孤儿院里面有一个很漂亮的女孩,和玛丽天差地别,多次被领养却又被退回,这个女孩总是带头霸凌着玛丽,陪伴着玛丽的只有自己用粘土制作出的玩偶。孤儿院里的看护人员并没有太多作为,只有凯瑟琳会偶尔在食物上给予玛丽一些帮助。但是更多时候,大人们总是漠视发生在孩子身上的一切。
大人们好像总是忽略了,孩子们总是单纯,却也会单纯得可怕。那种单纯的恶念和作为,往往会令成年人都恐惧。两个女孩,一个是不被关心的孤独,一个女孩是被霸凌不被关注的孤独,当这两种孤独在命运的安排下交织在一起,整件事情就开始变得不一样了。玛丽为了不离开荆棘山,为了不让自己的人偶孤独的留在这里,选择用另一种方式永远地留在了这座建筑。

当艾拉,无意间走进这里,拿到当年的那本日记,当她身后贴着玛丽的“死亡悲剧”,读完玛丽的日记本,她做出了属于自己的选择,故事的结局也是选择使用一种半开放式的结局,也许艾拉和玛丽在另一个国度成为了永远的好朋友,也可能住进房间的小孩,会是她们的下一个朋友。“我只是想有个朋友。仅此而已。”
在缺乏关爱的那些年纪里,我们在试图用各种方式引起关注或是沉浸在属于自己的世界里面。如果在这样的时候,还遭受着周围人的恶意、世界的忽视,也许某些时候就会无意地走上极端。我们需要的是倾诉和交流,将自己的情绪传达出去。就像玛丽在第一次爆发之后所想的——“但是恐惧的感觉已经消失了。我知道明天会是不同的一天。明天我将能大声地表达出自己。”虽然,玛丽最后并没有战胜怯懦的自己,但是我们可以学会战胜怯懦,也学会以更多的善意去善待他人。尤其是当我们有了孩子的时候,也要教导他们善待他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