断裂

他的名字是特权,但她的名字是可能性。他的是同样的老生常谈,而她的是一个关于可能性的新故事,一个关于改变、尚未结束的新故事。你我皆置身其中,这个故事是如此重要,以至于我们将共同观看、塑造这个故事,并在未来每个星期、每个月、每一年和每一代继续讲述它。——《爱说教的男人》丽贝卡·索尔尼特 前些天在豆瓣,无意间翻到网友转发的曹导微博内容,说的是她应邀参加《爱情神话》特别放映场时,在放映结束后的问答环节,观察到了很明显的男女差异。大多数男性更容易自说自话,甚至有一位在谷歌工作的男性还问导演,是否知道谷歌,这种自大和狂妄让曹导忍不住自拍下了翻白眼的照片作为配图。有网友在这条微博下评论:“禁止随地大小爹!” [破涕为笑] 然而,尽管这种极具性别特征的对抗性自信和完全的无知,已然是被体察到的陋习,但在文化表现方面却又得到了怂恿,比如《爱情神话》电影本身和它的宣传用语:“三女争一男”,爹味十足,这才是最大的讽刺。 在《爱说教的男人》一书中,作家丽贝卡·索尔尼特从她自身经历的爹味说教开始说起(而那位男士显然压根儿没意识到,在他居高临下向她介绍一本非常重要的书时,她正是那本书的作者),延伸至性特权意识、家庭暴力、强奸文化、恐同等,以解构传统男性气质和它所构成的文化氛围的扭曲。其中令我感到印象深刻的,莫过于,丽贝卡指出,很多高校的反性侵教育都在教女孩子要如何提高防范意识,却没人教男孩子要尊重他人,不要去性侵。 我记得我大概高中时曾听到的一段我母亲和另一个母亲的对话,当我母亲建议那个儿子快上大学的母亲要及时传输一些性知识给她儿子时,对方母亲只说了一句“反正男孩子不会吃亏!” 我母亲当时觉得非常震惊,我记得她说:尊不尊重别人和你儿子吃不吃亏是两码子事,可能你儿子不会吃身体的亏,但男人放荡一样损害人格,我们应该教孩子怎么做个正直的人,而不是教他们玩世不恭! 后来我妈再也没和那个阿姨来往过,大概觉得她不配(doge)。而我妈其实回答了一个被大多数人忽略的本质问题:性别在文化中的优势是否可以成为超越基本做人要求的借口? 这也是为何比起“女性主义”,我更偏爱用“平权”来描绘意识形态解放,它本该关乎大家。而“女性主义”很容易被滥用,一些人如何用这个词完全取决于自己的利弊而言,这其中不乏对男性沙文主义的隐蔽认同。 我不下一次听到一些女性朋友说起过,在询问自己老公,自己是否也需要去努力赚钱的时候,老公都很体贴的表示“不用,你就做你自己喜欢的事”时,她们的宽慰。我当然不认为男人都是大话精,我更惊讶的,其实是提出这个问题的女性早已怀揣的依赖思想和惰性。她们似乎没有去深刻思考过,经济独立不但也是一种能力,更能潜移默化浇筑你的人格力量,而你却甘愿把这力量拱手让人?而一个把力量拱手让人的人要怎么谈“权利”?被赐予的“女权主义”不是真正的尊重,所以我不信“女权”,我相信“平权”。 丽贝卡·索尔尼特在书中提到了伍尔夫,她评价她是一个“逃离艺术家”,因为她追求的自由是持续变化、探索、漫游和超越的自由,而她理想中的解放必须同时是内在的、情感上的、智识上的。我非常赞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