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不出概括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这是根据我当代文学与文化课结课论文修改的书评,删掉了那些场面话和客套话,留下的都是真情实感。标题这样起是因为真的想不出概括,同时也是想致敬一下作者。(北南在网络上连载《碎玉投珠》时用过几次作为章节名。)
《碎玉投珠》在选题上摆脱了一般耽美小说会选择的校园、职场等情境,而是在一个雕刻世家的四合大院里,将丁汉白和纪慎语的感情缓缓铺开,故事前半部分的情感发展如涓涓小溪,通过二人切磋雕刻技艺、纪慎语男扮女装抓流氓、二人分别拜师偷学古董鉴别和修复等事件,用月老牵线般的手法,将丁汉白和纪慎语在无形中联系起来,当读者反应过来时,二人已经被“捆绑在一起”。故事发展到高潮部分,丁汉白已不再掩饰自己对纪慎语的感情,“赤峰之行”分三章铺开,爱慕之情如洪水般涌出,源源不断。后半部分则让人物关系顺理成章地浮出水面,甜中带苦,不局限于你情我爱,也结合时代背景反映了家庭矛盾、行业变迁,涉及作者对师徒情、亲情的理解感悟。
故事背景定在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这是一个中国文玩行业发生变化,且社会对同性恋爱关系不太接受的时代。
开头便定下了宏观主题:“他想改变,并且明白在文物局上班没什么用。”为后来丁汉白振兴自家雕刻门店、改变古玩行业埋下伏笔。
除此之外还有章节内的小暗线也隐藏玄机:在丁汉白和姜漱柳(丁汉白小姨)讨论丁延寿(丁汉白父亲)在扬州的吊唁之行时,提到了逝去之人“没亲戚没朋友也总得有个徒弟”,为即将出场的纪慎语做铺垫,短短两页纸起承转合之间,作者用极少的篇幅为大小两条主题同时做了铺垫,可见笔力之深厚,构思之精妙。
从故事一开头,作者便用各种各样的物件指代两位主角,同时又让二人与这些物件产生勾连,由此拉近人物关系。从介绍丁汉白的名字来历,到丁汉白给纪慎语取名“纪珍珠”,汉白玉和珍珠扣的伏笔就早已埋下;二人刚见面就设计纪慎语把娶老婆用的一对白金翡翠耳环拆成两个,赔一个给丁汉白,明确暗示了主角之后的发展;丁汉白把芙蓉石比作自己的老婆,在阳光之下又恍惚觉得纪慎语晶莹剔透得像芙蓉石,爱慕之情不言而喻;一块南红玛瑙阴差阳错地让纪慎语雕琢,丁汉白抛光,虽然彼此不知道对方做的工作,但暗地里已经为二人牵上了红线;还有丁汉白和纪慎语在自行车上拉扯的柳条、夜晚在小院中丁汉白送给纪慎语的一盏月亮、丁汉白买给纪慎语的一百多玫瑰和纪慎语雕给丁汉白的玫瑰印章……凡此种种,一个个不起眼的物件让主角结了缘、有了情,使行文自然流畅、情感水到渠成,故事引人入胜,读得畅快淋漓。
王国维言:“一切景语皆情语。”作者遣词造句的功力炉火纯青,知道朴实的景物描写反而更能衬托出情感的变化。在纪慎语卧床养伤,想起曾在扬州因偷吃被养母毒打时,丁汉白给他送来一碗丸子汤和两个烧饼,作者写到:“雨又下起来,纪慎语恍惚忘记了扬州的风景。”从前五个字就能品味出人物内心的感动和悄然萌芽的情愫。
同时作者又深谙此理且不落俗套,不仅会用大大小小的景物变化铺垫人物情绪,还会直接把它写出来:“这黄昏的景儿美丽与否,原来全看心情。彼时丁汉白载着他,琥珀衬晚霞,是光影斑驳;而此刻,他独自走出巷口,只觉得西风残照。”今昔对比更凸显人物关系的发展进度。
心理描写更是贴合人物形象,丁汉白是一个自幼雕刻本领高超、眼高于顶的傲气大少爷,在面对“喜欢上师弟”的情况时,他短暂消沉后便坦然面对。在他得到纪慎语不讨厌自己的答复后,作者写到:“不讨厌……丁汉白心思百转,不讨厌不就是喜欢?喜欢不就是爱?爱不就是爱得死去活来?爱得死去活来不就是非他不可?他神经病,他发了疯!他动了情……他当了真。 ”这一段心理活动看似夸张却十分贴切地描绘出了丁汉白在长久压抑下渴望纪慎语回应的情感,加上“师哥”“师弟”的称呼,俨然与李碧华《霸王别姬》里“不疯魔不成活”的情感状态有几分相似。(还有二人一起去照相馆,张斯年全家在十年浩劫时期遭到迫害等元素都能让人联想到《霸王别姬》)
人物多而不乱,主题也是通过人物关系的线索慢慢显露出来的。纪慎语作伪的文物阴差阳错到了丁汉白的手里,这一设计有三个作用:在读者眼里,加深了二人之间的缘分;在人物关系间,引出了文物局长张寅的父亲张斯年,同时又为后文中主角之间的矛盾冲突埋下伏笔,增强了故事的可读性。
丁延寿的传统形象刻画得很好,只会拿家法打自己的儿子,面对兄弟家在财务上做的手脚却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好面子、对着没那么亲的人讲情分……虽然我对这个人物没有任何意见,但生活中遇到的这种男人会让我火冒三丈。
梁鹤同和张斯年收徒都讲缘分。梁鹤同作伪的瓷瓶送了纪慎语作为回报,纪慎语又送了丁汉白,丁汉白又卖给了张斯年,两位老人口中念叨的“缘分”就不仅仅是指他们与两个年轻人之间的缘分了。并且这对老冤家一辈子不争不休,二人因为丁汉白和纪慎语重新联结,也是构思的巧妙之处,全篇也就落在“缘分”二字上。
纪慎语被丁家收养是养育之恩的缘分,纪慎语和丁汉白拜梁、张为师是师徒缘分,丁汉白遇到纪慎语不仅是师兄弟情和爱情的缘分,纪慎语修复文物的手艺与丁汉白改变古玩行业的志向不谋而合。最终这对璧人强强联手,把曾经治理混乱的古玩街打造成了古玩城,这个反应一个行业的时代变迁的大主题让《碎玉投珠》成为了具有时代性的文学作品。
张斯年的一句孺子可教,一句孺子不可教,形成了儿子和徒弟的对比,也慢慢引出了本书的另一主题,传统手艺的传承与发扬,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理念。
除此之外,梁鹤同因文物作伪而遭受折磨,能给读者带来向善向好的教化作用;张斯年在文革期间因珍藏文物被弄瞎一只眼有伤痕文学的反思意味;而当丁、纪二人的感情遭到家人反对时,也具有一定的同性爱情平权的现实意义。
因为故事涉及到文玩行业和古玩行业,所以整体行文风格里略带一些诗意,有种古风小说的意味。作者自身具备一定的古文功底,会自己造一些诗句渲染气氛,如“天地漫长,时光永久,四手纠缠一截缰绳。风也无言,雪也无言,一双吹红的眼睛。”短短三十二字,格式工整,蕴含情境,将丁汉白和纪慎语在冰雪草原上共骑一马时的唯美场面刻画了出来;“小劫几人间,来个燃心换骨,万泉何芸芸,盼个脱胎换新生。”则是丁、纪师兄弟二人的古玩师父张斯年和梁鹤同两位老人在面对生老病死时的潇洒心态;最见古文功底的还属这句“汉白玉配珍珠扣,朝夕与共到白头”不仅将两位主角的名字和文中出现的物件结合,预示了二人的美好结局,同时富有韵律、朗朗上口,可谓全文点睛之句。
又由于故事发生在北京四合院里,作者的文字京味儿十足,会用“撒癔症”“忒”“出息”“值当”等北京方言进行创作,让本书读起来更具韵味,使读者身临其境。
该小说也并不是十全十美,出现了一些常识错误和逻辑问题:如写福建海域出土的文物上有“盘管虫”,但此物其实产于山东等北方海域。
当写到纪慎语和梁鹤同第一次相遇时,情节发展节奏过快,纪慎语不仅帮助梁鹤同看病、出医药费,还把自己一直藏着的修复文物手艺也透了底。这不太符合现实逻辑和作品中的设定,人物再善良也没道理一五一十全盘托出,更何况还牵涉两万三的巨款、文物造假和自己的看家本领……但这些都瑕不掩瑜,那一章结尾丁汉白让纪慎语笑一笑就当做礼物的行为足以让人忽略之前的不足,既是耽美读者爱看的感情发展,同时十分符合人物性格和醉酒状态。
这个月为了写当代文学与文化课的论文把之前买来的出版版本也看了,很可惜删减了一些情节,但也并非全部是坏事。例如“放了个屁”改成了“胡说”,虽然改掉俚语,心理活动损失了一些塑造人物形象的功能,但是能使整本书的行文风格更加统一。
总而言之,《碎玉投珠》故事长度适中,高潮点分布有序,情节跌宕起伏,人物刻画生动,瑕不掩瑜。最重要的是把二人之间的双向暗恋通过细致的心理描写描绘得令人怦然心动,完全拥有一本耽美小说应该具备的娱乐价值,同时相较于其他耽美小说来看,具有一定的文学欣赏价值,值得品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