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评:《辨色视朝》

拜读师叔大作,无与伦比,叹为观止!延续其一贯之出彩文笔,以朝会和文书的角度切入晚清的政治制度史,独辟蹊径勾勒晚清的政局演变脉络,完全是另一番风味。我们今天对传统史观的上层视角抨击转而“由下而上”的同时,却不曾想到传统的政治制度我们却未曾清楚。
钱宾四先生作国史,在中华民族危机存亡之秋力图保存国粹,而对传统制度怀有敬意的同时,却又将清制剥离,将清代君主专制视之为“部族政权”的特征。而李文杰老师正是着力反驳于此,认为“此种看似维护传统制度正面形象的做法,却可能导致忽视政治制度继承与延续的一面”(第6页),清制实质上是对明制的继承与发扬,明清以来的政治底层逻辑一直未变,且在晚清到达高峰。此种由军机处与密摺制度所成的君主乾纲独断的权力登峰造极,是被清廷上下视为防范权臣的制度优势而存在(第404页)。
而这一政治底层逻辑由文书和朝会所体现。这一逻辑不因皇帝本身意志而改变(见光绪帝习批奏摺),文书本身的生成是有其固定范式,而晚清的朝会——大学士六部九卿会议可视为一种小范围的精英民主,其意见最后之生成,多仰赖于各方势力的中庸化而得出最平稳的意见,而其最终为皇权决策背书。由此借助文书去理解晚清以来的迭次事件,循着制度本身的脉络和特点,去寻找有别于外在变局下的制度内在成因,有了与传统史观大相径庭的视角,正如李文杰老师结论中总结“文书制度所体现的君权与相权关系,是解读晚清政治的一把钥匙”(第410页):辛酉政变的很重要原因在于赞襄八大臣集团以相权过大而触动了君权的禁脔;康有为的制度局不见容于晚清旧臣,其并未改变旧有的体制,而借机拿走原属于军机、总署与阁部衙门的议奏、议覆之权,由康党人接手,没有改变议政模式,只是改变了议政人选;预备立宪时为何有皇族内阁的出现,为何立宪如此困难,与晚清一贯以来的君臣职权的政治思路与制度优势息息相关。
由李老师的这本书,而能走入晚清那些被视为“保守”一派的旧臣内心世界,去探寻其行为逻辑,而非一味用模糊与抽象的词汇去批判其“保守”“腐朽”的一面。并非是为这些人正名或同情,只是走入其内心世界,明白其行为逻辑之后,方能理解那段历史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