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自己的代价
这本书的名字会让很多人看了就不想读,因为没有人愿意被讨厌。我也被这个名字误导过,买回家迟迟没有看。直到新年期间我有一天极度讨厌自己,就翻下来看看!
这一年,做自己的需求在不断地强化,更多时候体现出来的是虚张声势的外强中干。我习惯给自己正面暗示,暗示到自己都相信的时候,就真的有力量了。内核日趋稳定!
这本书是阿德勒心理学的日本研究者的作品。个体心理学是三大心理学学派之一,看完书再继续查阅和了解之后发现是一个系统的体系。从心理学的角度正好支撑了我专注的教育领域的很多核心规律。也惊喜地发现已经有学者和实践者,从阿德勒心理学体系中分离出来支持自己教育理念的理论系统。
这本书里我自己收获最大的两点:
1. 教育领域里关于自驱力成长的一个关键点--自我掌控感, 建议教育者和父母将自我掌控感还给孩子,宽容地对待孩子的成长中所犯的错误,不稳定的选择和表现,认可这是个成长过程。阿德勒的课题分离的观点支持了这一点。我们越早知道孩子的人生是她们自己的课题,与我们的人生课题并不相关,就能越早地去真正意义上地陪伴她们成长。观察需求,给与支持而不是将我们的需求看作是她们的需求。我们能做的真的只有协助和支持,无法控制。越想掌控会越失控。
2. 活在当下!人生的组成不是线性的,是点状的。每一件事情都只是在当时那一刻呈现出来的状态,是完整的。接下来的每一刻都是新的,可重新调整的点。过去的事情,并不对现在的事情产生绝对影响。所以,不存在放下!放不放下它都已经发生了,都已经完结了,都已经产生了影响。注意:是完结了!结束在那一刻。如果愤怒了,那在件事情上愤怒就完结了;如果开心了,快乐也完结在那一刻了。接下来的每一刻都是新生。无需苛责自己做错过的事,有过的情绪。It has gone no matter if you let it go.接下来有经验地,乐观地生活就好。这是事情本身的规律!
这个点会让人对自己会宽容很多, 不论之前多么silly,它都不影响你的现在和未来。我最初的实践就是确认了我常用的心理暗示,我只是此一刻不好。下一刻就好了,这种信念让人充满希望!
每当我对孩子缺少耐心,着急的时候,我就告诉自己,她们只是这一刻呈现出这个状态,我先调整,用新的态度看待她们,她们就跟着好了!
做自己的代价就是接受别人不能接受你就是你!做自己就已经很难了,期待别人的接纳则是奢望。本书里所谓的被讨厌的勇气就是自我接纳的勇气。别人的不接纳,不认可,评头品足就是所谓的讨厌--那是不可避免,也不必纳入自我评价标准体系的东西。
我有个极为简单的理解:我不是人民币,无法让所有人喜欢我。即便我是人民币,也有人只喜欢英镑。以不变应万变,大浪淘沙般的淘汰,喜欢你的人其实很多,只是平时看不见。不喜欢你的人更多,然而他们并不影响你的生活!静定,舒适,有滋有味的做自己,欣赏自己......那玄而又玄的“幸福感”就由内而生了。靠近你的人都会觉得幸福!
与诸多宗教流派和冥想目标一致:你若盛开,清风自来!
但是,阿德勒心理学不是宗教!
期待更多的阅读,有更多的理解和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