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中产人群”不认可中产身份?
社科院李春玲老师的论文《“中产人群”不认可中产身份》认为那些从收入、财富和消费角度来说已达到或超过中等水平的人,对未来寄予更高期望,这种高期望又会带来不满足感和焦虑心态,使他们总觉得尚未达到理想的中产生活状态,还需要拼命努力追求。
那学界对中产是如何定义的呢?让我们来看看。
英国学者吉登斯认为,中产与上层阶级的最大区分在于中产阶级不占有生产资料,中产与下层阶级的区别在于中产阶级占有教育、技术证书。这个划分直白地点明了要旨。
萧新煌教授提出东亚中产阶级的一些特征,比如有硕士学位以上、年收入超过3.6w美元、月收入超过1250美元、有车有两套房……
本书作者李强教授从职业分层的角度将中产划分为专业技术人员(简单来说就是坐办公室的格子间工人)、各类管理人员、新中产阶层(消费力强的年轻人)、神仙企业的职工(可以分房、给优秀医疗保险那种的)、中小企业员工(sme),这么一分好像只要在办公室的都是中产,同时李强教授也指出中产阶层不能与中等收入群体划等号。
李强教授还是很明白社会现实的,他没有像李春玲老师一样简单地将本该是中产阶层的人群却不认可自己的中产身份,“极强的物质欲望追求及由此导致的不满足感和缺乏安全感”这样的话也只能说明李春玲老师没有在这些人群中做好扎实的田野与问卷调查。
为什么会有“IT 民工”“格子间女工”“搬砖打工人”这样的自谑称呼,李强教授其实有蛮全面的解释。比如,社会体制转型过程中传统事业单位大幅压缩事业编制,以及户口制度限制农村大学生流入城市等现实问题。
看完这本书后,我一个新闻民工的感想就是“啊,原来他们都知道啊,但还是没办法啊。”
时代洪流中,社会的改革落到每一个年轻人或者每一个人身上竟然如此的现实。房子不分了,不能落户了……只能说认命吧。
最后我就不标引用啦,所有quote都在文中有提到是哪位老师的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