愿你如她一般自由勇敢,以及快乐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1.一个蓝发女孩和她的奇幻世界
过年前,女儿给自己去年看过的童书做了一个“最喜爱的书”排名,排在第二位的正是《蓝发女孩希尔达》这套漫画。
全球知名流媒体播放平台Netflix曾推出一部名为《希尔达》的动画片剧集,这部动画在豆瓣平台获得了9.5分,这是一个相当不错的成绩。
而这部动画片正是改编自英国漫画家卢克·皮尔森的作品《蓝发女孩希尔达》系列漫画。故事有着完整清晰的发展脉络,六部漫画独立成篇,又有着一条主线贯穿始终,希尔达的冒险将我们的视线带到了荒野、森林、特洛尔堡、巨魔山等充满奇幻色彩的地方。
故事发生在一个具有北欧色彩的奇幻世界,皮尔森充分释放了自己的想象力,为我们创造了一个不存在于现实但具有内在真实性的世界,这个世界不乏爱的力量,但也危险丛生。也因此,天马行空的想象是一种对真实生活的艺术再造,而不是变形,故事深藏文学价值。
当然,作为漫画书,画面才是最直观的。从视觉上来看,希尔达画风清新可爱,而在叙事方面,则参考电影分镜的手法呈现故事,便于年龄较小的孩子理解故事。这也是为什么故事虽长(一套共有6册),却能吸引女儿的地方。
也许相较于《蓝发女孩希尔达》的丰富内涵,希尔达本身的形象塑造,对孩子们会有着更为直接的影响。女儿不止一次称要和希尔达做好朋友。这个讨人喜欢的故事形象,从人物设定到人物塑造,都非常的真实丰满,也因此能给孩子留下深刻的印象。
对孩子来说,那些希尔达所经历的冒险和奇遇,是她们渴望却无法亲身经历的,看书的人跟随着希尔达参与了她的生活,一起经历了飞鸟游行,经历了巨魔山,也经历了与巨魔小孩“交换”的奇遇,正是在一系列的幻想奇遇中,孩子们看到了世界的其他样子,也开启了更多观察与思考世界的角度。
2.真实的人物和自然的亲子关系
《蓝发女孩希尔达》非常打动我的一个地方,就在于人物的“真实”。希尔达并不是一个完美的小女孩,正如这个世界上并不存在完美一样。希尔达也会犯错,也会上当,也会说谎并搞砸一些事情。
但是你会喜欢她,希望自己的童年有她相伴,因为她勇敢善良,富有同理心,对世界始终充满好奇,浑身上下散发着一种力量感。这也是妈妈们对自己孩子的期望,勇敢善良,对世界充满好奇。
希尔达会在妈妈对自己产生过多干涉时,对妈妈说一句“你只是妈妈啊!”,她会发出“为什么我要一直在你身边?”这样的疑问。这一定也是许多孩子曾有过的内心独白,它会引起孩子们来自内心深处的共鸣,让每一位孩子在希尔达身上找到并发现自己。
但是在《巨魔之夜》中,当巨魔妈妈舐犊情深,用魔法“交换”了自己孩子和希尔达的身份时,变成了小小巨魔的希尔达,对自己和妈妈的关系有了新的思考。
女儿曾经问过我这样一句话,“为什么我一定要听你的话?为什么你不能听我的话!”当我们忽略了和孩子之间的“平等”,孩子们便会身处在“压迫感”之中,在我看来希尔达的妈妈已经做得很好了,但是显然,在希尔达眼里妈妈并不是一个100分妈妈。但是从所有的“分歧”,走向“和解”的过程中,我们能够看到这段亲子关系是在不断成长的。
希尔达的妈妈和我们这些老母亲一样,也有把“不能”挂在嘴边的时候,面对希尔达想要在特洛尔堡随便逛逛的想法,妈妈会说“你不能一个人在城里乱逛”,希尔达抱怨自己搬到这里三天了,除了卧室和教室没有去过别的地方。
天生不具备“宅”属性的希尔达热爱冒险,充满好奇心,这样的生活是她不堪忍受的,但妈妈无视她的那句“我快闷死了!”对她说“你哪儿都别想去!”希尔达问了一句“为什么呀?”,便得到一句一点道理也不讲的“我说不行就不行”。
回看自身,其实“我说不行就不行”已经成了不少妈妈的口头禅。很多时候,我们自身陷进一种“我是权威”的心理暗示中而不自知,习惯发号施令,而不是征求意见,我们常常以命令的口吻要求孩子如何如何,而不是以朋友的身份,给孩子一些她也许会拒绝并且能够拒绝的“建议”。
其实翻回故事的开篇,在《飞鸟大游行》故事开头处,希尔达和妈妈是有一段非常平和的对话的,妈妈问过希尔达,“你今天准备做什么呢?”得知希尔达要去森林边上时,不忘提醒她“带你的写生簿了吗?”而生活中,多的是把孩子的一天安排得明明白白的老母亲。我想,这样的亲子关系,应该并不是我们想要的吧!毕竟,没有人希望自己的孩子只会服从,不会思考,只会说“是”,而不是问“为什么我一定要这样做?”
但是在故事里,希尔达妈妈同样在成长,在经历了《飞鸟大游行》中的“寻回”,她不再是那个会说“你哪儿也不能去”的妈妈,而是会和女儿商量,“或许……我们可以一起去冒险,那样我们就能相互照顾了。偶尔尝试一下,怎么样?”
人物在成长,在变化,故事便有了人物弧线,从而愈加真实动人。而作为妈妈,我最想感谢故事里这段不断成长的亲子关系,让我们作为母亲,对自我的成长也开始有所期待。和希尔达妈妈一样,我们可以做得更好,变得更好。
3.孩子,你不必因不完美而道歉
《蓝发女孩希尔达》在故事上并不拘泥于情节内核,而是在主题上释放了更多的可能性,也为读者提供了更多的解读与思考空间,但是剥开层层美妙的设定,内里还是一个关于大爱的故事。
这个拥有许多爱,并且能够对周遭释放出很多爱的小女孩,她的健康成长离不开自身所处的有爱的环境,即使她或许是一个单亲小孩(故事中从未出现“爸爸”),但这并不影响她长成一个善良、勇敢、真诚、美好、健康的孩子。
我们会看到,好的亲子关系所能释放出来的“爱”的力量是不容小觑的。如果把《蓝发女儿希尔达》看成一部完整的电影,《巨魔之夜》应该是这部影片真正的高潮,所有的冲突集中在这一情节之中,从前一册《误闯巨魔山》便开始埋下伏笔,而其中最为巧妙的,相比情节上的细节铺垫,更打动读者的,是情感上的蓄力。
在《误闯巨魔山》的结尾,希尔达和母亲从巨魔山回到家中之后,有这样一段对话。
“妈妈,所有的这一切,我很抱歉。”
“道什么歉?”
“有些事情……我可以变得更好。”
“你不需要变得更好,只要别有事情瞒着妈妈就行,好吗?”
一句“好吗?”深深触动了我。
“我很高兴看到你长成现在的样子,我为你感到骄傲。但如果你什么都不跟我说,我就会很担心你。妈妈的担心和害怕,你能明白吗?”
“你真的不希望我改变吗?”
“希尔达,你就是你,给我全世界也不换。”
而正是这样的情感铺垫,让身为读者的我们,在看到最后一本发现希尔达被巨魔妈妈作为自己的孩子强留在身边时候,狠狠为她们揪心一把。情节方面就不再剧透了,希望每一位妈妈和孩子都可以一起去阅读并感受,整个故事最打动我们的,仍然是精彩巧妙的情节中,自然而然流露出的情感,这是一个没有过分将“爱”宣之于口,却处处描写“爱”的故事。
“爱”,并非是一个不再新鲜的话题,人们热衷于谈论“爱”,它被称作艺术作品永恒的主题,然而在关于“爱”的诠释上,我们仍然可以有更多的探索。希尔达正是那把钥匙,每个人都可以走进这个世界,去看一看更多关于“爱”的样子。
希尔达的世界很精彩,浪漫而温情,奇幻而生动,如果可以,成为这样的妈妈和女儿,我们可以一起变得更好,更懂得彼此的爱,这“爱”并不会令我们变得完美,但是会令我们更好,成为彼此最好的妈妈和女儿。
这个世界上并没有完美的亲子关系,也没有完美的女儿。作为普通人,我们迟早会认清这样一个事实——自己的孩子,永远无法成为一个完美的女儿(儿子)。但这并不妨碍我们永远爱她(他)。
好的亲子关系是能够帮助父母与孩子一起成长的 ,好的亲子关系本身也是会不断成长的,自然、透明、成长(该书编辑提炼的对于这段亲子关系的三个关键词),这是希尔达母女的相处中,最触动我的地方,也是作为一个妈妈,对自身和孩子之间关系的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