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有一个健康的宣泄口,生命的向日葵才会再度迎来清晨的阳光

《荆棘山》是一部特别的图像与文字结合的图像小说。作者——潘·斯麦用黑白插画图像和叙事的文字分别讲述相隔35年的两个时代,讲述了在两个孤独的女孩身上发生的故事。
1982年
在荆棘山地区的一所女子孤儿院里,玛丽·贝恩斯沉默寡言且不合群,内心渴望爱与友情同时,她也是一位被霸凌的孤独者。
而发起霸凌的人则是一位长相漂亮、受大家欢迎,但屡次被收养家庭退回的女孩,她多次指使他人给玛丽制造麻烦,戏弄并嘲笑她。
玛丽对她又恨又怕,内心痛苦万分。当她想抓住仅有的温暖时,却发现自己被彻头彻尾地欺骗。
当孤儿院只剩她一个人之后,她带着满心的愤怒和不甘,以一种特殊的方式永远留在了荆棘山......
2017年
一位名叫艾拉·克拉克的女孩,随父亲搬到了荆棘山,与很久以前的女子孤儿院为邻。
由于母亲去世,父亲又为了生计早出晚归,这对父女缺乏交流,艾拉很孤独,也渴望被爱的温暖。
一次跨时空的意外(这里要结合潘·斯麦的图像来理解),艾拉与玛丽产生了某种特殊的联系。
顺着玛丽的提示,她在花园捡到了玛丽制作的人偶娃娃,并与她偶然相遇,还找到了当年报道玛丽去世的报纸,她很疑惑,想知道玛丽身上到底发生了什么,便只身前往孤儿院。
在一次有一次的探险中,艾拉找到了玛丽的日记,弄明白了一切是怎么发生了,仿佛是孤独的内心找到了契合的灵魂,她也将自己永远留在了荆棘山。
潘·斯麦擅长图像叙事,《荆棘山》中艾拉身上发生的故事全程以黑白插画的形式体现,作品整体给带给人以肃穆的感觉,而不断拉近的镜头感又赋予故事以悬念。
在玛丽的日记中,我们不难体会到霸凌者的态度——漠视、讥笑、自私,也不难感受到被霸凌者的对爱的渴望、对霸凌的恐惧和对霸凌者的愤恨。
霸凌者和被霸凌者,是两个截然不同的社会群体,她们有各自的心理问题。其背后所隐喻的社会问题应当得到重视。
读《荆棘山》中玛丽的日记,很难不心疼这个善良的女孩,命运的不公强加在她柔弱的肩膀上,在她想要抓住最后一根救命稻草时,却被压垮了。
其实,压死骆驼的后一根稻草,从来都不是稻草本身。被霸凌者情感处理方式(比如玛丽用玩偶来做心灵寄托)的背后,隐藏着无数冷漠的脸庞与讽刺的言语。
这本书,警示我们关心身边的人,也提醒我们跟孩子及时交流和倾听。
当情感有一个健康的宣泄窗口,生命的向日葵才会迎来次日清晨的阳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