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父无夫的国度,是对孩子友好的国度,因为每个成人都是孩子长大的。

20年前,香港作家周华山与摩梭人同吃同住数天做的田野调查实录,并由受访的摩梭人认可的一本书。
摩梭人生活在重女不轻男的母系社会,他们视母亲为根骨。所以家里的儿女生活以阿咪(母亲)为中心的母屋里。女儿生出的儿女和姐妹们一起抚养,孩子叫生母的姐妹也叫阿咪,叫妈妈的兄弟为阿乌。
舅舅(阿乌)和姐妹们住在一起,一起抚养孩子,孩子们以后也给阿乌养老。阿乌也承担了类似父亲的角色。
走婚,是男子如果需要找伴侣,是日常劳作里眉目传情以后,晚上出去村里找女孩,然后一大早赶回自己的家。生下的孩子,是归女方的。满月会摆酒,孩子的生父会带来礼物,但不参与日常的育儿。算是一门亲戚。就是“知父不亲父”。
如果女方拒绝男子来家,或者男子不再夜晚去女方家,就算分手,算是我们日常认知的分手或者离婚。 也就是情欲可以与居住、家务、经济、生活习惯习性分开。
摩梭女人也不会有最难搞的婆媳矛盾,和一起长大的兄弟姐妹一起育儿生活劳作。孩子也有好几个爱他们的阿咪阿乌。甚至有些受访者说:她们都曾给我哺乳,也管教我,我真分不清谁是我生母谁不是。问家人,家人也觉得无所谓。
还有一个受访者说长大以后反而和不是生母的阿咪更亲近,生母也无所谓,反正是一家人。 71岁的拉姆阿斯表示:“自己喜欢就可以,不必管这么多,反正能怀孕阿咪阿乌都会高兴。最怕的是男人赖死不走,或者要求上门就麻烦。年轻时曾有汉人要求我嫁给他,我当然把他抛掉。 ”
所以这样的文化下,女子没有“失贞”“被抛弃”“吃亏”的顾虑,也不是“嫁不出去”“没男人要”,反而怕男人赖着不走,因为会危害母系家族的团结和谐。 虽然重女,但是摩梭文化不轻男,男人作为阿乌,在家族的地位也可以很高,不需要所谓的出人头地,只要为家庭做事,也可以得到家人的尊重,也会老有所养。
在现代社会,摩梭人也会被各种文化影响,也发生了很多改变,不管是选择在外打拼,或者选择一妻一夫制的结婚,受访者说:“反正不行还可以回母屋,有我的阿咪阿乌姐妹们一起,那里是我永远的家。”不管男女,能坦荡说出这句话,真让人羡慕呀。
不管是有托举有依靠的原生家庭,有各种亲密关系,才是人生活的地气。 在我们生活的世界,没有办法永远那么大的出自“一根骨头”的家庭,无条件的关爱彼此,那么父亲(负责任的那种)也是孩子非常重要的一个人,大家族也好,小家族也好,所有的资源应该是流向更好的育儿和生活,所以反而从孩子母亲身上攫取资源的人事都要远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