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实的马克吐温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对于大文豪,特别是像马克吐温这样的自传,读者总是会报以很高期望,认为他的经历要不就像菲茨杰拉德那样风流悲欢,要不就像海明威那样为理想奋斗或苦恼,要不至少也要为一些崇高的意义而活。在对马克吐温的早期研究中,也有许多研究者都构想出他的各种写作动机以及思想变化。
然而,现实是,马克吐温的自传总体是“平庸的”,充斥着对干杂活、搞投资、和出版商吵架以及家庭等一系列琐事和嘀咕。这样的现实似乎让读者的梦想破灭,但也让人意识到,“哈克贝利芬”和“汤姆索亚”里那些丰富多彩的冒险经历,《百万英镑》和《竞选州长》那些深刻幽默的批判场景,其实并不属于马克吐温自己,而是“我们所阅读的东西通过各种渠道投射下的影子”,然后按照“我们自己的脾气、性格、环境、教育以及社会关系所做出的的微小修改,令它同别人的表达方式区别开来,并打下了我们所特有风格的烙印,暂时算是我们自己的东西。”
这种艺术表达方式绝不是历史学般的刻板记录,而是抛开本本,凭着那些重要的记忆来让自己进入角色,成为真实的人来安排那些情感变化、收集来的那些重炮般词汇以及关键时刻的停顿。
马克吐温的作品和演讲之所以在商业上受欢迎,是因为他给予了读者出人意料的体验和精神振奋,并让人不用付出传统的代价就可获取,给人一种“撞了大运”的感觉,而只要持续这一过程一段时间,人们就会为了切实保有这种持续不断的“大运”,转而用一种因为难以准确估量,所以不断增值的代价来维持它。
在高科技投资上,马克吐温显然没有对“学费”进行直觉上的预估,以至于在亏了许多钱后错过了对贝尔电话的投资。
---------------------------------------------一个片段--------------------------------------------------------
我问:“你要在先锋矿找什么样的工作?”
他说:“工人就很不错。人家一天能挣五块钱呢。”
我说:“如果你就是盼望这个,那我说:“如果你就是盼望这个,那我能够帮你安排。”
希格比非常吃惊。他说:“你的意思是说,你认识那边的工头,能够帮我找个工作?可是从来都没有听你说起过嘛。”
“不,”我说,“我并不认识工头。”
“喔,”他说,“那你认识谁?你为什么能帮我找工作呢?”
“唔,”我说,“这非常简单。只要你不自作主张,按照我的说法去做,那么,在天黑前,你就可以找到一份工作。”
他急忙说:“我听你的,你叫我做什么我就做什么。”
“那好啊,”我说,“你自己去那儿,就说你想要做个工人。说你不习惯过闲散生活,闲得发慌。说你只干干工作来振作一下精神,不要任何报酬。”
他说:“不要任何报酬?”
我说:“是的,不要任何报酬。”“连工资都不要?”
“是的,连工资都不要。”
“连饭都不要吃?”
“不要。甚至连饭都不要吃。你是去白干活儿。要让人家明白这一点——明白你特别愿意白干。只要他们见到你这样的体型,工头便会明白,他中了头奖了。你就会得到工作了。”
希格非常生气地说:“是啊,一分钱都得不到,工作有个鬼用。”
我说:“刚才你还说要去干活儿,可是现在你却已经批评开了。你说过听我的话。你可是向来说话算数的。现在立刻就去,肯定能够找到工作。”
我非常急切地想知道结果是怎样的——比我劝他去尝试的时候还要心急。我希望自己能够做出一副对我那套办法胸有成竹的样子,并且装得很成功。但在骨子里,我却是很焦急。可是我又确定自己深谙人性,拥有希格比这样一副好筋骨的人心甘情愿豁出来白干,人家是一定不会随便撵走他的。时间终于慢吞吞地一小时一小时地过去了,可他还是没有回来。我越来越放心并且越来越有信心了。他在日落的时候,终于回来了,我非常喜悦地了解到,自己的那套发明简直是妙不可言,马到成功的。他说,开始的时候,工头大为诧异,不明白他那个要求到底是什么意思。但是很快便清醒过来了,能收容希格比这样一个人,能够给他一个一直都渴望的振作精神的机会他显然很高兴。
希格比说:“目前这种状况要持续多久?”
我说:“你不要担心,但是你必须要呆在那里做自己的活,就像你挣到了应得的工钱那样。你千万不要说任何抱怨的话,也不要说你想要得到工钱或是伙食。就这样干它一到六天,具体几天要看那个工头的脾性。有些工头,两三天就会沉不住气了。而有些,则能顶一个星期。很少有人能够坚持满两周还不感到难为情,继续不发给你工资。就算工头能坚持两周,那种情况下,你在那边也呆不满两周。因为人们会四处宣扬,说这个矿场里有一个非常能干的工人,他特别热爱干活,并且宁愿白干而不要钱。你会被看做是新出现的怪人。别的工厂的人们会涌过来看你。你可以卖门票,来收进一笔钱。不过你千万不要这么做。你要保持自己的本色。其他工厂的工头见到你这魁伟的身躯,见到你一人能够抵得上两个一般的工人时,他们建议给你半份工钱。你别答应。你将这件事情报告给你的工头。和他要一个机会,让他也提出同样的建议。假如他不开口,那你就听凭自己高兴,去接受别人的建议。不出三个星期,希格比,你就会成为一个矿场或是工厂的工头,挣如今市面上最高的工钱。”
结果正如我所料——在这以后,我的生活非常舒坦,几乎没什么事干,因为我没有必要按照自己开的药方去做。希格比有工作,我就不需要干活儿。如此小的一个家庭,一个人干活儿就足够了——这样,接下来的许多个星期里,我变成了悠闲的绅士,每天过的都像星期天,只是读读书报,炖炖苹果干当作中饭菜,这一辈子我也不想要什么更好的前途了。希格比从来都没有怨言并且大力支持我,也从来都没有要求我出去尝试着找个不拿工资,能够维持自己生活就可以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