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诗之城

首先要说的是在这本书里依然有许多折射的镜像,比如下面这一段:
每年都有关于学生因为升学考试自杀的新闻出现,随着这些新闻的出现,总会有人谈论如何减轻学生负担和学习压力,或者提出取消一部分考试来帮助孩子们减压。然而这并没有带来什么实质改变,人们反而变着法地想要利用各种捷径来应付这些不得不面对的考试一市面上多出了更多类型的参考书,更多样的补习班,以及一年比一年厚的往年试题汇编。
而同款父母们一心希望自己的孩子在升学考试中出类拔萃,然后进入某个理工类大学,毕业后入职高科技公司,如果可能再前往世界top10大学深造……于是自己的家乡便渐渐成为承载过梦想的空城。
书里类似的章节让人恍惚这到底说的是印度还是其他?
工业社会的衰落、老一辈就业机会的丧失、新兴产业的发展、中产阶级的冲出围城又回到围城、庞大官僚机构的沉重脚步以及那些我们怅然若失寻求的意义。
作者身份是不论走到哪里都能算得上精英的阶层。他生于美国,毕业于耶鲁,父母妻子皆为科学家。对他来说,加尔各答既是他的故乡,又是一个遥远而陌生的地方。《史诗之城》的笔触伸及加尔各答的各个角落:雨伞公园、历史悠久的运动项目、城南的商场、房地产中介兼鱼贩子、文学集会、大型祭祀活动、神话传说、家族聚会、运河边的难民营......书里把如今所有琐碎的生活铺张在曾经的印巴分治、饥荒、战乱的底色上。作者试图为印度当下的政治、社会和文化找个答案,更想为自己找到作为移民所缺失的那些归属感。
加尔各答是英国人在恒河边设立的贸易港口,只有三百岁寿命。他和资本之都新德里不一样,后者是一座经历了高速现代化进程的城市,新的资本和政治权力结合,一个“百万富翁与贫民窟并存,机遇和腐败共生的所在”。相比之下,加尔各答脏乱无序,发展缓慢,屡次被作者的妻子所不屑和诟病。“我们所生活的加尔各答,一切都混杂在一起,贫民窟和宫殿,宗教里的鬼神和善于煽动的政客,妈妈懂得的高压釜还有奶奶笃信的禁食日,这些看似不相干的一切却恰恰融合在一起,将加尔各答连接成一个整体。”
一边是逐步建起的现代化商业街和“小硅谷”,一边是还沉浸于过去的生活态度和思维方式,在德里那令人毛骨悚然的“时间”,在加尔各答变成了作者的费解:“那些影啊现代印度的思潮,不都是从加尔各答兴起的?!就说孟加拉文艺复兴,泰戈尔、维韦卡南达、内塔吉这些大师,哪一个和加尔各答无关?!到了21世纪,原来的文化中心反而成了人们眼中的落后之地,就是因为它没有像其他地方一样,变成美国人的后勤办公室,这就算是落后了吗?你看看,现在这里的人们似乎只能凭着这样的购物中心来求得一丝安慰,证明他们还没有和所谓的现代完全脱节。我真不知道这里未来会变成什么样,也不敢想象它会变成什么样”。
我们也会不解,为什么加尔各答会有那么多摩天大楼和高速公路,为什么仍然还是有人随地吐痰和大小便,为什么我们仍旧不能挺直脊梁还是要接受世界上那些富裕之地的怜悯,为什么我们还不能为每一间诊所和学校提供清洁的水源以及用以维持最基本的所谓“体面”生活的那些必需品。所有这些让我们懊丧的失败堆叠成山,而加尔各答这座城市对此似乎仍然无力应付。它看起来仍然没有洞穿一个事实一一生活在这里的人们所创造的这座城市尽管被庞杂的枝蔓缠绕,却也有着多彩的内里。
接下来,完全可以想象得到,经过全球化浪潮的洗礼,经过资本主义消费观的包装,加尔各答也将逐步变成下一个德里,让所有的一切“未老先衰”,而作者那些关于小时候加尔各答的回忆终将如同幻影一般在风中自由飘荡。作者离开,归来,再次离开,再次归来,以及他和妻子在文化上的分歧,都将是灵魂里“往昔的回声”在又双叒叕作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