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下去?

小說是由鼎鼎大名的英國暢銷作家尼克霍恩比的作品。買書的衝動是因為在大學時期讀過他的另一本小說《失戀排行榜》(High Fidelity),深受感染,于是在書店看到後,毫不猶豫就買了。買來後一直沒合適的時間看這小說,閱讀計劃擱淺了將近6個月。當我6個月後再次拿起小說讀的時候,一發不可收拾,一口氣就讀完了,還有種意猶未盡的感覺。
小說的故事正如中文譯名一樣,是由自殺引起的一系列故事。一個婚姻失敗形象盡毀的過氣節目主持人馬丁,一個有植物人兒子的絕望主婦莫琳,一個青春期瘋丫頭潔絲,一個失敗音樂人外加失戀的青年JJ,四個人都覺得生活不下去了,在新年夜準備到倫敦一幢大樓頂上往下跳,因為一連串的突發狀況,四人你一言我一語地開始放棄了跳樓,相約過不久以後再來跳。經過生活的無限延伸可能性,每個人都找到了活下去的意義。
故事用四個人的口吻一個挨一個地敍述,不僅用四個人不同的性格口吻說話,還詳細地描述了四人復雜的心理活動,非常引人入勝。馬丁是因為察覺到了自己以前是有多麼糟糕,莫琳或許是厭倦了困苦的生活,潔絲是典型的城市少女的憤世與叛逆思想奇特,JJ也是空有滿腹理想而無法實現的音樂青年代表。每個人都有陰暗面,都有生活的無奈,在自我探求的過程中,他們都開始慢慢認識到自己,可以勇敢樂觀的面對無奈的生活了。
尼克霍恩比的俏皮話和妙語如珠早是有了暸解,這次的中文譯者算是很到位地傳達了一些意思,再自己結合中國慣用的俚語來翻譯,比如“嘿咻”等,實在是我喜歡的那種翻譯方嚮。只是翻譯時出現一些樂隊或者歌手時,出名些的人或樂團用中文翻,而有些可能少見的樂隊直接就用英語,感覺不是很統一,但是有時會覺得是我自己太鷄蛋裡挑骨頭了,總的來說,很喜歡這樣的翻譯。
不知道是自己的理解太發散還是我實在是想得太多,感覺作者一直在借助主角人物揶揄諷刺美國。比如JJ的美國口音,比如對《美國偶像》評審的嘲諷。
最後很喜歡譯者在譯後記中說的一句話:看完這本書你會像我一樣,覺得偶爾想死也是熱愛生活的一種表現,駡人講髒話有時比滿口仁義道德來得真誠,有情有義。
小說的故事正如中文譯名一樣,是由自殺引起的一系列故事。一個婚姻失敗形象盡毀的過氣節目主持人馬丁,一個有植物人兒子的絕望主婦莫琳,一個青春期瘋丫頭潔絲,一個失敗音樂人外加失戀的青年JJ,四個人都覺得生活不下去了,在新年夜準備到倫敦一幢大樓頂上往下跳,因為一連串的突發狀況,四人你一言我一語地開始放棄了跳樓,相約過不久以後再來跳。經過生活的無限延伸可能性,每個人都找到了活下去的意義。
故事用四個人的口吻一個挨一個地敍述,不僅用四個人不同的性格口吻說話,還詳細地描述了四人復雜的心理活動,非常引人入勝。馬丁是因為察覺到了自己以前是有多麼糟糕,莫琳或許是厭倦了困苦的生活,潔絲是典型的城市少女的憤世與叛逆思想奇特,JJ也是空有滿腹理想而無法實現的音樂青年代表。每個人都有陰暗面,都有生活的無奈,在自我探求的過程中,他們都開始慢慢認識到自己,可以勇敢樂觀的面對無奈的生活了。
尼克霍恩比的俏皮話和妙語如珠早是有了暸解,這次的中文譯者算是很到位地傳達了一些意思,再自己結合中國慣用的俚語來翻譯,比如“嘿咻”等,實在是我喜歡的那種翻譯方嚮。只是翻譯時出現一些樂隊或者歌手時,出名些的人或樂團用中文翻,而有些可能少見的樂隊直接就用英語,感覺不是很統一,但是有時會覺得是我自己太鷄蛋裡挑骨頭了,總的來說,很喜歡這樣的翻譯。
不知道是自己的理解太發散還是我實在是想得太多,感覺作者一直在借助主角人物揶揄諷刺美國。比如JJ的美國口音,比如對《美國偶像》評審的嘲諷。
最後很喜歡譯者在譯後記中說的一句話:看完這本書你會像我一樣,覺得偶爾想死也是熱愛生活的一種表現,駡人講髒話有時比滿口仁義道德來得真誠,有情有義。
有关键情节透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