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天性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意识统治但不控制。 ——保罗·瓦雷里
埃德尔曼的神经达尔文主义是对奎因自然化认识论的扩展,简单说,大脑是一个自然选择系统,神经元群的多样性保证特定突触的强化/抑制,以适应脑-身-外部环境,其中,丘脑皮质折返reentry式神经网络(动态核心)的整合活动、包括与自身的交互,涌现出意识,初级意识体现为对当下记忆的建构(如小白鼠学走迷宫,所以必然是意向性的),高级意识则(由冗余折返连接的联想)发展出符号表征能力(语言-概念-虚构),从而产生精细的感质qualia和主观体验,其意向性的指向域无穷尽且meta,因此:
1. 意识不是存在,而是过程。 2. 大脑首先是模式识别装置,不为求知而生,但语言能发展出逻辑规则。 3. 逻辑计算和情绪感知相互影响(决策非完全理性)。 4. 隐喻是扩展识别能力的基础思维。 5. 语言的含混性也带来创造性:感知是创造,记忆也是想象。 6. 高级意识的复杂性导致个人体验的独异性,主观性无法还原。 上述理论既坚持了意识的神经生物基础,也为其活动的复杂性留出了再诠释的空间,一定程度上弥补了笛卡尔二元论和科学还原论的缺陷,在宏观上,对科学和人文二分的最大启发是:历史等人文知识虽然建基于人类意识的科学规律,但由于个人体验的无法化约,这些领域无法还原出普适性规则(这点和伯林在《浪漫主义的根源》中观点一致),人类的经验仍然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
另一个推论是人工智能的模拟有其限制,由于神经元群的折返连接是嵌入在现实环境中的,这种复杂性、综合性尤其是冗余性,超出人工的任务式算法的范围(所以AI专用如下棋、开车强,但无法通用),因此,对自然语言的使用,也就受到使用情境的约束,我的看法是,AI可以在语言数据中识别出pattern,但没法“想象”背后的情境(没其他神经元的联想/联结能力),因此类似box in the pen问题,虽然可以被更多数据cover,但没法真正解决,这和侯世达乃至维特根斯坦的观点比较相似。 打三星基于中译本,本书的译校有严重错误,比如哲学Zombie译为“蛇神”而非僵尸,书名也译得不妥,这里的nature显然指人的本性/天性,书中还有将Sherlock Holmes译为“休谟”的低级错误。神经学部分表述阅读难度较大,最好再读一下《意识的宇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