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为世界带来欢乐,却又背负了他本不应背负的……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查理-卓别林,他既是史上最伟大的喜剧演员,更是优秀的编剧、导演、制片人。
在那个战火纷扰、战后满目疮痍的年代里,他为这个世界带来了巨大的精神慰藉。
尽管他童年的悲惨程度甚至不逊于狄更斯笔下的《雾都孤儿》,但并未妨碍他成长为一位温和、仁慈,坚守原则且睿智的绅士。

世上总有人喜欢八卦他的婚姻生活,但他并非是一个滥情的人,更不是什么花花公子。前几次的婚姻都有各种不同的境遇和客观因素,直到最后遇见了乌娜,他那颗屡受折磨的心,才终于得以安放。
不要以自己的价值观去猜度别人的生活。乌娜认识卓别林的时候,虽说年轻可也已是成年人,拥有自主的思维与选择。究竟是拜金还是真爱,在后续他们美满幸福、历经变故却不减浓情的日常生活,便是最好的答案。


在卓别林自己看来,影响他人生后半程的【麻烦】就是从那次捐助活动开始的。
就是在旧金山那次,应邀热心代替突然生病的美国驻苏联大使在捐助救济战时苏联难民的集会上作临时演说,让卓别林自此吃尽了与政治相瓜葛的苦头。他一度成为媒体与民众恶毒诽谤的对象。1947年上映的《凡尔杜先生》甚至曾一度遭到恶意抵制。美国退伍军团和其他几个压力集团给全国各地的大电影院寄恐吓信,威胁影院老板们,谁若敢放映哪怕一部卓别林的影片,他们将会连续抵制那家影院一整年……
麦卡锡时代的阴影笼罩着卓别林和他的电影公司,然而这却是他不应该背负的。

在一次聚会上,卓别林结识了罗伯特-奥本海默博士(美国原子弹之父),他们就人类受求知欲驱使的话题交流过各自的观点。卓别林认为【在许多情况下,人们并没有注意追求知识带来的后果】。而博士恰好也赞同他的这种看法。
卓别林曾说过,“人类以谋求生存为主要本能。因此独创性的发展先于心灵的发展。可见,科学的进步远远超出了人类的道德行为。”也曾说过,“反对纳粹的不一定都是犹太人,正常的正派的人都反对他们。”
他不仅仅是一位无比卓越的喜剧大师,更是一位温和而冷静的智者。
(PS.:他在第513页中对萨特这个人的寥寥数语…令人激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