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品•随笔】菌柠:自收凉月照天真
春夜深寒,行过树篱时,狭路相逢有晕的月:油汪汪的毛边小月亮,失去它清朗的形状,迷糊而美妙。于是我想起这本书,这本和月亮与光有关的书,模棱温柔地伸展开家族树的枝条:As A Family。如同清理出很多角落中积聚的仙尘,故事发端之时,面对着这“一片非常轻盈的迷惑”,我们都微微咳呛起来,期待光影幻闪之际,窥见不一样的情节。
每个高手也有给戳碰到练门的时刻,斗不过的就是自己。天文写说:终于等到这本书,得见“弱点的张大春”。文学巫女难抑坏笑说中了一大部分书迷幸灾乐祸的报复心思。是啊,大说谎家一向有“本事”面不改色哄得读者团团转,眼不见pseudo-的前缀以为一切皆是“本事”。原来更丰实的本事,都埋藏在老家祖屋内,若果不想付与白蚁,那么自然是交待出来的好。
小说家一旦为人父母,担当俗世要角,我们就知道文字上必有投影映现。一个小人儿的轮廓就此挨挤偷渡,霸道闯进本已拥塞不堪,巨大而繁琐的人生,决心要来做个你的主宰。它既非纸上城国中的人物,可以兴起一笔涂销抹而去之,而也不仅止于起初的基本哺喂养护那么清简易应。对于诗人,其实并不轻松多少:高塔之上,老母埋骨;千阶之下,稚女初啼。便如余光中《圆通寺下》面对的前后夹击情境,角色突转,你慌忙想借鉴上一代经验,他们却无可依靠了,不由得人不把自己化身家族史链条中必然存在的一环,断裂那瞬,无比清晰地瞧见了父母的去处,瞻望子女的来访。自己“从中作梗”,倒像是个最突兀的实体,难以去处决发落了。
所以把小孩子叫做“讨债鬼”有时竟是天造地设的好称谓,你还能想出来另外的更理直气壮的追债人么?它逼迫你检点生命反省过往,甚至忧思过甚地寻问自己究竟是谁来自何方去向何处这种哲肠百结的本体论命题。于是有更大的撼动和发掘接踵而至,你从人间操劳中抬起头来,开始谛听来自上一世代的声音。孰先孰后何为因果已然不那么重要了,由是,大春问病榻上的老父:“你看我是先让你抱个孙子呢,还是先写一本儿关于你的书呢?”这根本不是什么两难式,更不必选,因为后来两样都有了。它充其量是个修辞上的设问句而已。
最得利的莫过于读者,我们至少又得了两本新书看:《聆听父亲》及其后的《认得几个字》。两书互为表里,以字为证,奇异地打通了三代人的血脉,文化基因的薪火相传美好而辛酸。单向涉及子女的,在朱天心那里是《学飞的盟盟》;双向互涉的,骆以军的《远方》(那也是个带着孩儿行走于光线中的场景)更为依稀仿佛。舞鹤是个为了写字抛家弃子的,家族史的意义遂于焉消解:“即连想象家族琐细也如风中之絮”。
然而放马回去,当其时也,大春那个问题引发的结论却是悲哀的:“每一个生命必然是它自己的终结,是它自己的最后一人。”薄薄一册书中竟写了许多凋落败坏的生命事件抑或生命本身,有如对父逝的预演和衬垫。这种情谊亦多为brotherhood的,失了的恋,死掉的宠物,殁于横祸的挚友,无心伤害的兄弟……不一而足。与这样的个人追忆对位的,则是一位位父辈的传奇,他们缘自己的逸闻而被重新记起。说书人的声口还原彼时,多少消解了哀伤感。我们都不会忘记那醒目地书于《城邦暴力团》之前的一行:“即使本书作者的名字及身而灭,这个关于隐遁、逃亡、藏匿、流离的故事所题献的几位长者却不应被遗忘。他们是:台静农、傅试中、欧阳中石、胡金铨、高阳、贾似曾。他们彼此未必熟识,却机缘巧合地将种种具有悠远历史的教养传授给无力光而大之的本书作者——另一位名叫张东侯的老先生的不肖的儿子。”
隐遁、逃亡、藏匿、流离,这些个关键词《聆听父亲》里一样不落都写着呢。父亲追花落河的那一幕回放出来之后,那些奇人异事都依循了这种逻辑纷至沓来。甘脆利落的北方话,抖得漂亮齐整的包袱,处处使人想到老舍。这本书意外地在此层面上隔代隔岸隔族回应了《正红旗下》,典型的北方旧式家庭生活风习与日常口语烘照出来的亲切感,其后惊见于此。它在事件裁剪和场景铺设上愈发用心,对笔记传统颇为忠实。
很可赏玩的是,家族中女人的生活秩序相比之下是安稳悠然的,曾祖母的饺子口诀:“猪肉馅儿要配韭菜,牛肉馅儿要配大葱,羊肉馅儿要配胡萝卜”,如诗如偈,琅琅上口是有趣无理的歌谣。一如姆敏童话中斯尼夫所唱的歌:“一切小动物的尾巴上都应有蝴蝶结”。俏皮而自得,反比一切有根有据的大道理来得令人信服。绳子收束的结也就打在母族这里:母亲以她不良于行的脚,走向东方,日升之地。
故而这虽是一本名为《聆听父亲》的书,却大大玩过界,发了很多不能解的问,凝思每个包孕意义的时刻。它回归常识,还给事情物理其独有的尊严,这不是小说家的,倒更可能是说书人的“另类知识”。故事的第一卷以月光起始,而以晨曦回揽。谁能说它就不是一个小和尚要走到天边去看大月亮的故事呢?这个简洁忧伤的意象不可落于言诠。独立小桥风满袖,我们一路追看过来,从大春的后设小说到自传散文再到旧体诗歌,渐渐长成甘心情愿被教养的读者。
每个高手也有给戳碰到练门的时刻,斗不过的就是自己。天文写说:终于等到这本书,得见“弱点的张大春”。文学巫女难抑坏笑说中了一大部分书迷幸灾乐祸的报复心思。是啊,大说谎家一向有“本事”面不改色哄得读者团团转,眼不见pseudo-的前缀以为一切皆是“本事”。原来更丰实的本事,都埋藏在老家祖屋内,若果不想付与白蚁,那么自然是交待出来的好。
小说家一旦为人父母,担当俗世要角,我们就知道文字上必有投影映现。一个小人儿的轮廓就此挨挤偷渡,霸道闯进本已拥塞不堪,巨大而繁琐的人生,决心要来做个你的主宰。它既非纸上城国中的人物,可以兴起一笔涂销抹而去之,而也不仅止于起初的基本哺喂养护那么清简易应。对于诗人,其实并不轻松多少:高塔之上,老母埋骨;千阶之下,稚女初啼。便如余光中《圆通寺下》面对的前后夹击情境,角色突转,你慌忙想借鉴上一代经验,他们却无可依靠了,不由得人不把自己化身家族史链条中必然存在的一环,断裂那瞬,无比清晰地瞧见了父母的去处,瞻望子女的来访。自己“从中作梗”,倒像是个最突兀的实体,难以去处决发落了。
所以把小孩子叫做“讨债鬼”有时竟是天造地设的好称谓,你还能想出来另外的更理直气壮的追债人么?它逼迫你检点生命反省过往,甚至忧思过甚地寻问自己究竟是谁来自何方去向何处这种哲肠百结的本体论命题。于是有更大的撼动和发掘接踵而至,你从人间操劳中抬起头来,开始谛听来自上一世代的声音。孰先孰后何为因果已然不那么重要了,由是,大春问病榻上的老父:“你看我是先让你抱个孙子呢,还是先写一本儿关于你的书呢?”这根本不是什么两难式,更不必选,因为后来两样都有了。它充其量是个修辞上的设问句而已。
最得利的莫过于读者,我们至少又得了两本新书看:《聆听父亲》及其后的《认得几个字》。两书互为表里,以字为证,奇异地打通了三代人的血脉,文化基因的薪火相传美好而辛酸。单向涉及子女的,在朱天心那里是《学飞的盟盟》;双向互涉的,骆以军的《远方》(那也是个带着孩儿行走于光线中的场景)更为依稀仿佛。舞鹤是个为了写字抛家弃子的,家族史的意义遂于焉消解:“即连想象家族琐细也如风中之絮”。
然而放马回去,当其时也,大春那个问题引发的结论却是悲哀的:“每一个生命必然是它自己的终结,是它自己的最后一人。”薄薄一册书中竟写了许多凋落败坏的生命事件抑或生命本身,有如对父逝的预演和衬垫。这种情谊亦多为brotherhood的,失了的恋,死掉的宠物,殁于横祸的挚友,无心伤害的兄弟……不一而足。与这样的个人追忆对位的,则是一位位父辈的传奇,他们缘自己的逸闻而被重新记起。说书人的声口还原彼时,多少消解了哀伤感。我们都不会忘记那醒目地书于《城邦暴力团》之前的一行:“即使本书作者的名字及身而灭,这个关于隐遁、逃亡、藏匿、流离的故事所题献的几位长者却不应被遗忘。他们是:台静农、傅试中、欧阳中石、胡金铨、高阳、贾似曾。他们彼此未必熟识,却机缘巧合地将种种具有悠远历史的教养传授给无力光而大之的本书作者——另一位名叫张东侯的老先生的不肖的儿子。”
隐遁、逃亡、藏匿、流离,这些个关键词《聆听父亲》里一样不落都写着呢。父亲追花落河的那一幕回放出来之后,那些奇人异事都依循了这种逻辑纷至沓来。甘脆利落的北方话,抖得漂亮齐整的包袱,处处使人想到老舍。这本书意外地在此层面上隔代隔岸隔族回应了《正红旗下》,典型的北方旧式家庭生活风习与日常口语烘照出来的亲切感,其后惊见于此。它在事件裁剪和场景铺设上愈发用心,对笔记传统颇为忠实。
很可赏玩的是,家族中女人的生活秩序相比之下是安稳悠然的,曾祖母的饺子口诀:“猪肉馅儿要配韭菜,牛肉馅儿要配大葱,羊肉馅儿要配胡萝卜”,如诗如偈,琅琅上口是有趣无理的歌谣。一如姆敏童话中斯尼夫所唱的歌:“一切小动物的尾巴上都应有蝴蝶结”。俏皮而自得,反比一切有根有据的大道理来得令人信服。绳子收束的结也就打在母族这里:母亲以她不良于行的脚,走向东方,日升之地。
故而这虽是一本名为《聆听父亲》的书,却大大玩过界,发了很多不能解的问,凝思每个包孕意义的时刻。它回归常识,还给事情物理其独有的尊严,这不是小说家的,倒更可能是说书人的“另类知识”。故事的第一卷以月光起始,而以晨曦回揽。谁能说它就不是一个小和尚要走到天边去看大月亮的故事呢?这个简洁忧伤的意象不可落于言诠。独立小桥风满袖,我们一路追看过来,从大春的后设小说到自传散文再到旧体诗歌,渐渐长成甘心情愿被教养的读者。
有关键情节透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