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别林:穿越世纪的时代见证者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翻开这本自传时,充满了伦敦天气的那种阴郁。果然,刚开始就看到卓别林父亲37岁饮酒过度去世,单亲家庭长大的他竟然都不知道自己有位父亲,在那个年代虽然能拿到高薪工资,可是却嗜酒如命,正像许多酩酊中毁了自己的艺人,将毒品奉为灵感缪斯的艺人一样,退出了演艺圈,谢幕……
张国荣说的没错,演员都是渴望表现自己的,如果不渴望表现自己,是做不了演员的,自传里充满了卓别林各个年龄阶段的表演人生,从表演观看世界的视角,以及各样感悟。
如果不是他本人来写的话,只是《卓别林传》,恐怕就不会有那么多真实的童年经验、演艺经验、爱情故事了,琐碎的细节,恰好是我喜欢的,可以窥见他真实生活的一面镜子,也更生动、有趣。
就像许多职业病的教师一样,他母亲的喉咙也不怎么好,越用越差,于是终于没了机会上台演出,于是5岁的卓别林就出道了。她的母亲在人生绝境中有了信仰,却同时喜爱罪人,并认为自己也是如此,带着卓别林去基督教堂礼拜,她然而穷苦生活的她和孩子并没有沾染市井恶习,我想虽然这样的信仰并没传承给卓别林和雪尼,但是母爱是真实的,在贫穷中越发能感受到亲情的爱之珍贵。
没想到卓别林第一次舞台的成功,竟是母亲的最后一次,很讽刺也很戏剧。维多利亚时代总是很吸引人,但现实状态却是巨大的贫富差距,穷苦妇女只能在工厂里用血汗生存。
当知道卓别林做过报童、印刷工人、制玩具的小贩、吹玻璃的工人医生的适应生等等,就会想起狄更斯的《雾都孤儿》,他自己也曾经历过这样的童年,所以写了这样的小说,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而即使在这样艰苦的童年中,卓别林也没忘记他的演员梦。
他人生的转折点恐怕是乘坐牲畜船来到美国,许多人是“淘金梦”,而他是“演员梦”。在这里他找到了迷人的、不受拘束的精神,他感到快乐,他激发出自己的创造力,他感到拍电影是这么自由、容易,只需要想到一件事,然后围绕着那件事去找笑料,并随着它发展出一个故事来。
看他的传记,就是在阅读他的人生,听他谈论走上演员这条路的曲折故事,以及所经历的各样表演活动,遇见的各形各色人物,他也会像一个老头给你传授人生经验。在面对职业选择时,他是清醒的,知道自己练琴再用功,也成不了一流的音乐家,于是放弃了拉琴。来到美国,他也想过赚钱,可还是继续表演。他后来取得的成就有多卓越想必大家都知道了,书中也有不少好莱坞打拼的经历,以及被封为“天才表演家”的诸多荣誉。
看了自传才知道,原来他和当时那么多国家领袖,以及科学界、艺术家、政治界等领域的人物有过接触,丘吉尔还因为写信给他,他没有回信而感到被冒犯。许多伟大的人物都在这里出现,包括圣雄甘地、周恩来、罗斯福等,甚至也有在日本照顾麻风病人但是喝酒的神父,以及小说家毛姆……在他的身上,见证了19世纪末到20世纪70年代的世界骤变。各个领域、耳熟能详的人物都浮现,拼凑出那个世纪末的情绪,他仿佛是一个穿越世纪的时代见证者。
盖上书,好像这句话真的概括了他的一生——“不论经历了什么拂意的人事变迁,我都相信好运与逆境都好像浮云那样偶然在我上空飘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