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跟失败就不是反义词,而是同义词的关系:他们共同的反义词是什么都不做。

失败的逻辑
1.失败是成功之母吗?
过去的失败经历,对你未来的成功,一点帮助都没有。一个一直失败的人,将来最大的可能性也许是习惯性地再次失败,还不如新人。
但是这个研究发现,过去的成功对你未来的成功很有帮助。如果你上次创业成功了,这一次成功的可能性增加50%。所以什么叫有用的经验?成功的经验才是有用的经验。
一句话总结这个研究,失败不是成功之母,成功才是成功之母。
所以想出来创业的人先别研究融资成功之后怎么办,应该先想想一旦失败你能不能承受。
对社会来说,越是能容忍失败的环境越有利于创新。对个人来说,“如何失败”,是最值得研究和学习的策略。
“从失败中吸取教训”,可没有那么容易。最好的失败是小失败或者别人的失败,失败的价值是给我们提供反馈,而反馈要想有效,必须对事不对人!
2.为什么人不能从自己的失败中吸取教训?
出了事儿都怪别人,这真是人之常情。心理学家对此有个专门的名词,叫“自利性偏差(self-serving bias)”。自利性偏差包括
第一,如果我做这件事没做好,那肯定是因为不可控的、别人的、或者意外的缘故;
第二,如果我做这件事成功了,那肯定是因为我水平高。
这种态度会让你自我感觉良好,但是可不能让你提高决策水平。人是不会从自己的失败中吸取教训的,因为他总能找到理由把失败归于别人。
当然别人的失败有可能是你的成功之母,因为观察别人的失败,从中总结一个教训,完全不会伤害自己的自尊。
不过这个方法对自利性偏差严重的患者来说也不容易—— 自利性偏差还包括,认为别人的成功都是因为运气,别人的失败则都是因为他这个人的水平本来就不行。
3.那什么样的失败才有用?
一说起来人人都知道逆境可以让人学会新东西,什么“吃一堑长一智”、什么“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 —— 可是真要学习的时候,人们还是希望老师把什么东西都弄好,让你顺顺当当地考个好成绩。
殊不知“吃一堑长一智”这句话用在战略上是不可行的。一般人通常不会从自己的失败中吸取教训,我们都喜欢把失败归咎于别人……其实这句话应该用在战术上。你需要的是小失败、小挫折、小错误,你需要练习中的困境,你需要“有利的困难”。
“好的失败”,应该满足三个条件:
1. 及时。一旦不对马上就有人给你指出来。
2. 对事不对人。你错了,下次改正过来就是,没有必要上升到“你这个人行不行”的层面。
3. 错误的代价很小。
最好的失败,就是“在没有人看见的时候偷偷跌倒”。
4.一个系统是怎么失败的?
一个公司本来运行良好,为什么慢慢就不行了呢?一个家庭,一开始夫妻感情特别亲密,时间长了怎么就感情破裂了呢?一个人在新年这天立志要健身,坚持了几个星期都好好的,毫无意识地就停止了,然后突然有一天发现,怎么我最近都不健身了?
系统,是怎么衰败的呢?
1. 平衡回路的作用是把当前系统的表现和系统的目标进行比较,一旦发现其中有差距就采取行动;
2. 因为坏消息和好消息的不对称,各种意外会使得我们对系统的印象,比系统的真实情况更差;
3. 更差的印象会降低我们心目中的系统目标,降低了的目标会让平衡回路的工作变得无效,结果就是恶性循环,系统逐渐走向衰败。
5.失败有什么好处吗?
失败能让团队建立归属感。
建立团队归属感最重要的东西是“共同的回忆”,这些回忆来自五个方面——
1. 成功。我们一起完成了一项了不起的事,每个人都作出了贡献,而且每个人都知道他的贡献对于我们集体能干成这件事非常重要。这样的回忆会给人很大的鼓舞。
2. 失败。失败会让人成熟。一起经历过失败,谁也不推卸责任,大家都知道失败是什么样的,团队会变成熟。
3. 关心。通过一些事情让人感觉到集体很关心自己,这样就有了安全感。
4. 正确的做法。当你作为领导面临一个艰难选择的时候,你要让你的团队看到,你是如何做出正确选择的— 这样下次他们遇到类似情况,也知道应该怎么选。
5. 错误的做法。当有人犯错的时候,团队一起来体验这个错误,下次就知道这么做不对。
6.团队失败后怎么保持信心?
有一招叫“就差一点点”。
赌场不能一直靠让玩家赢钱来留住玩家。想要让玩家明明输了钱,但是还感觉自己马上就要赢了,这个方法就是让他“就差一点点赢”。
比如说,老虎机,当结果是“777”的时候为大胜。如果结果完全随机的,那你应该经常得到像“253”、“672”之类平淡的结果。这样很不好玩。
我听说有些赌场专门聘请了数学家设计赌具算法。一个更“合理”的算法是,让你输的时候经常会得到“677”、“757”之类的结果。其实你还是输,但是你感觉上,是就差一点点!你会产生一个幻觉,感觉自己正在进步。
这是不是有点像陪领导下棋。直接赢他不太好,输的太明显更不好,弄成势均力敌,最难,但是效果最好。
效法这个精神,如果你的团队失败了,你应该把失败解释成就差一点点胜利。
你要在失败中挖掘到自己一方的闪光点,把信心留住。
7.该不该批评一个失败的人?
批评只能让人标准化,不能突出特长。优异型人才不是从错误中提高的。
白金汉和古道尔说,如果你专门考察错误,你可能会说作为领导人不应该有太强的“自我”,因为那些最差的领导人常常都有很强的自我—— 可是殊不知,那些最好的领导人也都有很强的自我!
如果你考察错误,你会认为销售人员不应该对订单感情用事,应该平常心—— 表现差的销售的确爱感情用事,可是殊不知,最好的那些销售也感情用事!
成功的反义词不是失败,而是平庸。优异型人才和失败的人才有很多相似之处。
8.乐观者怎么面对失败?
面对生活的打击,人会产生“三个P”的情绪:自责(personalization)、永久化(permanence)和普遍化(pervasiveness),认为自己就是不行,这个困难实在太大,根本过不去,这件事只能就此罢了。
但是乐观的人可不是这样。不管遭受多大挫折,乐观的人总在告诉自己:
1. 困难都是暂时的,只不过偶尔发生,没关系不影响大局;
2. 这次的失败只不过是因为某个特殊的原因;
3. 这不是我的错误—— 不是我不行,只不过今天我运气不好。
正是这样的态度,才能让他们坚持下来。对卖保险来说,“乐观”这一个素质就够了—— 什么外向、会说话这些都不重要。统计发现,能在乐观素质上排到前10%的人,总共卖出了88%的销售额。
9.成功者怎么理解失败?
达里奥系统的出发点、所有道理中最大的道理,是“演化”。判断一个东西好不好,你就不能从绝对的意义上说它好不好,而必须看它在当前演化的格局之中是个什么位置。
要顺应演化的规律,人要做的就是面对现实,积极探索。你会遭遇失败,但是你要从失败中学到东西,然后快速改进。作为“生命2.0”,人最大的优势是可以主动学习,能更快速地适应新的环境。
这个学习和改进的过程,就是人生最有意思的事儿。
在达里奥这里,痛苦和失败是演化的必然环节。你一定会遭遇失败— 如果没有失败,你就没有在挑战自己的极限;
如果你没有挑战自己的极限,你就没有把自己的潜能最大化发挥出来。面对现实、发现自己的弱点总是痛苦的,但你应该把痛苦当成信号,说明这里可以改进。
尝试— 失败— 学习— 改进,理想人生就是这个永无止境的循环。
10.创业者怎么对待失败?
有人对个人创业的成功率做了一项研究。“失败不是成功之母,成功才是成功之母”,这个研究证实了这一点——
有过成功经验的创业者,他再创办一个新公司,再次成功的可能性是30%;
而有过失败经验的人再次创业的成功可能性只有20%。如此说来,创业这件事的运气,也是跟着人的。如果你要搞风险投资,你应该尽量投给那些成功过的人。但是请注意,有过失败的经历,也比没有经历强——
第一次创业的成功率,只有18%。
这就很有意思了,这说明有很多人不是一上来就成功,而是多次尝试、多次失败之后才取得了成功。这不就是幸运者的基本素质—— 乐观加坚持吗?
“保金斯基三原则”说的是,要在可控和低成本的状态下尽可能多尝试新事物,不怕失败,取得反馈。硅谷有句格言叫“fail fast, fail often” —— 要多失败,快失败,说的也是这个意思。
区别运气好与运气不好的关键,是你是否经常尝试新东西。如果你尝试的东西很多,你遇到好东西的可能性就越大,你当然就会有好运气。
当然,从另一方面说,你尝试的东西多,遇到的不好的东西也会更多,但只要你遵循“可控”和“低成本”的原则,你就不怕那些小失败。
11.决策者怎么处理失败?
谦卑。这是高人的专用词。它的意思是承认自己的认识和能力是有限的,承认自己会犯错误,所以保持开放的头脑,能听得进去别人的意见,能随时调整方向。
这是决策者的谦卑。海豹突击队的指挥官杰克·威林克,是个性格特别强势的人,但是特别强调人要谦卑。
威林克说好的指挥官最重要的品质就是谦卑。如果任务失败了,傲慢的指挥官会先指责别人,找一大堆借口,反正自己没错。而谦卑的指挥官会首先把责任归于自己,然后虚心请教自己哪里做得不对。
海豹突击队是如此的重视谦卑这个品质,以至于高层会故意让训练任务失败,看看指挥官们回来之后表现够不够谦卑。
戴维·布鲁克斯在《通往品格之路》(The Road to Character )这本书里,不但把谦卑作为最大的美德,而且把骄傲(pride)当做最重要的性格缺陷。
布鲁克斯是个温和的保守主义者,他说以前的人生活条件险恶,一旦犯错就可能是大错,所以人自动都谦卑。现代社会物质丰富,人们就算任性折腾也出不了什么大事,所以人们都不谦卑了。
由此可见,谦卑跟你做的这件事的容错率很有关系。如果是一般的生活小事,错了无所谓,那的确用不着谦卑。但是如果你做的是大事,特别是你的决策如果会影响到别人的命运,那你可就得特别谦卑才行。
12.失败和创新什么关系?
《雨林:建设下一个硅谷的秘密》里总结了创新中心该有的七个特点,值得你了解——
第一,是打破规则、敢于梦想。这个地方得比较自由,能吸引不愿意墨守成规的人。
第二,要开放,要互相听取意见,要合作。
第三,要有互信的精神。创新者得能信任别人同时还能被人信任。在硅谷,如果一个人有损人利己的行为,不用法律惩罚,他在硅谷这个圈里就混不下去了。
第四,要鼓励实验和迭代。创新过程就是突变和选择。
第五,要公平。创新园区里的一个公司不应该谋求对其他公司的什么压倒性的优势,得公平竞争。
第六,允许犯错误,允许失败,还要有韧性,失败了还能再起来。对失败友好的地方,创办新公司才容易,创新才可能。
第七,为了鼓励别人到你这儿来冒险,你可以预先给一笔投资,然后别太在意回报。
威尔逊说,人的本性很乐意加入一个互信的小群体,这有利于合作;但是人的本性是不信任自己所在群体之外的人,同时还害怕风险,而这是不利于创新的。
那由此说来,主动的创新不太符合人的本性。这大概就是为什么创新中心那么少,而这七条经验那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