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沉痛的事实痛击人类已然麻痹冷漠的灵魂,呼吁人类团结平等、友爱善良。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作者以悬疑推理小说为底,采用航海日记、报导书信等实验性沉浸式手法,真实描绘出爱尔兰土豆饥荒的残酷与悲苦,使其达到文学作品的高度,以沉痛的事实痛击人类已然麻痹冷漠的灵魂,呼吁人类团结平等、友爱善良。
爱尔兰土豆饥荒夺去了几十万人的性命,直接改变了爱尔兰的命运,甚至影响了美国的南北战争。那万万千千无名的落难者,他们的死亡不是因为他们懒惰或贪婪、不是因为他们痴傻或愚蠢、不是因为他们不够幸运,而是因为上层阶级的压榨剥削、因为富商巨贾的坐地起价、因为普罗大众的无动于衷、因为他们卑微贫穷。
当看到那些统仓的客人,背井离乡、倾家荡产,只为了兑换一张通往自由的船票;看到他们省吃俭用、辛勤工作只为了能给家人赚取多一口粮食;看到他们在向往的美国之途怀着不甘,背负着痛苦逝去,尸身沉入浩瀚海洋;看到他们像牲口一样在海关被检疫挑选,无助的等待着接受自己的命运。我们才真切的明白悲剧的本原不是单一作物,不是农业疾病,而是生命无价,却阶级有别。当贵族阶级啜饮红酒、大啖烤鸡、高谈艺术,穷苦之人却无法为自己的困境发声,他们没有选举权,无法保证温饱,被上层阶级嘲笑歧视,甚至连自己也变得奴颜婢膝,为了生存被迫妥协于阶级的剥削与压迫,工作辛勤劳苦,却得不到平等的权利,更无自由可言,活得如同鼠蚁。
他们本有机会活下来,如果人们的同情不只是报纸上激昂的批判与谴责,不只是以劳动力换取口粮的以救济为名的变相剥削,不只是站在道德制高点风凉的伪善,而是能够众志成城互相帮扶,能够为改善救济法去奔走呼吁,能够脚踏实地的付出与分享。可他们却永远的逝去了。
悲痛沉重的历史使我们警醒反思,审视自身。一愿历史再不重演,二愿生命平等自由,三愿世间良善永存。
摘抄:
对那些不配感到耻辱的穷苦人家来说,屈辱甚至比生命更长久。
人类结成的团体:任何家庭、任何党派、任何部落、任何国家,它们的结合归根结底不是基于共同享有的事物,而是基于它所畏惧的事物,后者的影响总是大得多。或许它是为了吓唬外人以保护自己的伪装,害怕某些东西会对自己做出什么,这是令他们不至于崩溃的约束。
“无所谓是一段出了问题的婚姻里的致命毒药。婚姻里任何事情都可以忍受,唯独无所谓不能。”
是人类而不是全能的上帝对宇宙制定秩序。只有人类才会看着一个偶然事件,并说那是以他自己为中心的创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