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了?emo了?看Bill Bryson就够了!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最近上海的种种,不必多说了,大家看我的朋友圈就知道了。我好好的一个现代人竟然过上了看天吃饭的狩猎生活,说不郁闷是假的。但是我一直信奉快乐是自找的,于是想到了一个人。
倘若一个游记中一段话里集合了对异国风情孩子般的好奇心,搞笑的黑段子,毫不吝啬的自嘲,丰富的内心戏,我大概猜十有八九出自于比尔·布莱森笔下。
“有一天,我实在是无事可做,便去拜访了哈默菲斯特市的市长。为了让他愿意见我,我说我是一名记者,当然我确实也想和他聊聊。实话实说,市长长着一张像殡仪员的脸,穿着一条蓝色牛仔裤和一件蓝色工作服,看上去就像一个出来放风的劳改犯,不过他其实是一个很好的人。”
“坐我前面的小伙子把椅背放得很低,他的头都快垂在我的两腿间了。而他的长相,你只要看一眼,就会马上相信,上帝可真有幽默感。”
比尔·布莱森出生于美国艾奥瓦州,曾任职于伦敦《泰晤士报》与《独立报》,同时也为《纽约时报》、《国家地理杂志(QG)》等撰文。作品主要包括旅游类随笔、幽默独特的科普作品——比如《万物简史》等等,横跨多种领域。
读他的游记,你能感觉他是一个好奇心极其强烈,心理活动极其丰富,有点理想主义的旅行作家。在他的笔下,路上的见闻以及对往事的追忆甚至比旅行目的地更有意思。以至于给人一种错觉,比尔布莱森的旅行经历总是很传奇,因为他总是能在旅途中认识一些奇奇怪怪的人或者经历奇奇怪怪的事。我想这大抵有两个原因,他的旅行里本身就带着探索的意图,所以比一般游客挖掘更多。
当他告诉朋友打算环游欧洲,然后写一本游记的时候,朋友以为他会几种语言。他却觉得语言不通才是异国旅行真正的乐趣所在。
“我不想知道人们在谈论什么,还有什么能比对周围几乎所有的一切浑然不知更能激起我们童年时期所拥有的美好感觉呢?突然之间,你回到了5岁,你读不懂任何东西,你对周遭的一切只有最基本、最肤浅的感觉,就连横穿马路时,你都可能会有生命威胁。你的整个存在都变成了一系列有趣的猜测。”
另一方面,比尔·布莱森有一种把平常事物戏剧化的能力。这些个特点在他多本游记中都有明显的体现。公共场合情侣旁若无人腻歪的场景大家都熟悉吧,他这样描述:“那是一对年轻的情侣,他们紧紧地依偎在一起,就好像是经历战乱、分隔多年,在码头边久别重逢的情形一样。我既不能加入这深情的拥吻之中,也无法忍受如此尴尬地坐在他们身旁,所以我只好挑了一个稍远的座位坐了下来。”
《东西莫辨逛欧洲》微信上的版本书名叫《全民疯狂的欧洲》(可以免费看),个人比较喜欢前一个书名,翻译出了一个美国人在欧洲跌跌撞撞的旅游经历。它是比尔·布莱森游历欧洲的游记,全书包含了奥斯陆,巴黎,布鲁塞尔,哥本哈根,罗马等21个欧洲城市的见闻,每个城市自成一章。说起欧洲旅行的初衷,比尔·布莱森在英国的家里一手威士忌,一手看世界地图,酝酿出一个想法,欧洲最北的地方究竟是什么样的?于是在十二月末动身出发前往欧洲最北的城市,哈默菲斯特。
比尔·布莱森旅行的动机看起来有点随心所欲而且不太靠谱。他曾经在《通往涓涓细流之路》里提到,和出版商聊选题的时候,对方最怕他提一些脑洞大开的想法。这种非同寻常的好奇心,正是比尔·布莱森不同于其他游记作家的地方。他甚至在第二次英国环岛游的时候开发了一条路线叫比尔·布莱森线。
在比尔·布莱森的游记里,不知变通的工作人员一直是他疯狂吐槽的对象。
旅行伊始不太顺利,他因为睡过了头没吃早餐就匆匆忙忙去赶火车。火车还有两分钟就要开了,他试图跟检票员说旅客名单里的Bernt Bjornson就是护照上的Bill Bryson但是检票员就是不买账。于是比尔·布莱森使出浑身解数,先是告诉她自己身上带着救命急药,需要搭上这班车,
“小姐,请听我说,我大老远从英国赶来,是要坐这班车去给一个孩子送药的,这药能够救孩子的命啊!”
工作人员十分坚持原则,然后又威胁检票员自己会写信投诉。
“你可听好了,我是通过电话订票的,要是我没赶上这班车,我就写信和你们经理好好聊聊这件事。你接下来的职业生涯,就别想好好过了!”
一计不成又生一计:“要是这个伯恩特·比昂松先生不来,他的位子总可以让给我吧?”
“那当然可以。”
然后责怪自己:我干吗不早点想到这一招呢,还白受了一肚子气。单口相声既视感。
比尔·布莱森对一个糟糕事物的描述也是非常有意思的。在正式吐槽一件事物之前,他往往会借用理想主义者独特的想象力把这个事情幻想得很美好,失望来临的时候毒舌吐槽便会纷至沓来,层层推进,比尔布莱森不上吐槽大会真的是可惜了。
举个例子。去哈默菲斯特的双层大巴开来了,比尔布莱森看巴士的上层一半有座,一半密封着。以为后半部分提供夜间休息的床位,本来打算不管花多少钱也要买到这种服务。后来才发现这只是一辆运货顺带载客的巴士。
上了巴士之后,滔滔不绝的吐槽开始了。
“我很快就意识到,这辆巴士就是专门设计来折磨人的,让人浑身不舒服。我坐在加热器旁边,上肢惨遭刺骨寒风蹂躏,同时左腿还要忍受热浪的侵袭,我甚至都能听到腿毛被烤得噼啪作响。我觉得设计座位的这个人应该是个小矮子,他苦于身高缺陷,就想通过这种设计向我等身材正常的人进行报复,除此之外还有什么理由能让他设计出这玩意儿呢?”
但是接下来的叙述也很布莱森,怎么说呢?布莱森总是会在感觉旅途糟透了后悔为什么会出发来到这里之后,发现旅途的美好。他的游记像一个一波三折的爱情故事,从幻灭到重新发现当地的美好。“在无尽的黄昏里,散落的村庄和农舍看起来整齐大方,生机勃勃。窗户上圣诞彩灯欢欣的闪耀着。我陷入到一种没有思绪不再抱怨的情绪中。”
他对抵达一个陌生城市的新鲜感的描述,让我忍不住看一遍又一遍。
”接下来的一天,我都被这个包死死压住,步履蹒跚地行走在卢森堡古色古香的街头。我的头脑既迷乱又清醒,这种感觉可不常见,又兴奋,又疲惫,还夹杂着强烈的视觉刺激。这里的一切看起来是那么耀眼夺目、新鲜生动,看得我目不转睛。我感觉自己就像是个第一次出门远游的人,这儿的一切都太不一样了——语言、钞票、车子、车牌、面包、食物、报纸、公园、人们……在这之前,我从来没有见过斑马线,从来没有见过电车,从来没有吃过未切成片的整块面包(我从未想过面包还可以这样吃),从来没有碰到过戴着贝雷帽还指望别人把他当回事儿的人,从来没有见识过有人会特地跑去不同的店购买晚餐食材,从来没有碰到过人们自己带购物袋去购物,从来没有在肉店的橱窗前看到过未拔毛的小鸡和未剥皮的兔子,从来没有目睹过躺在大盘子上微笑的猪头,从来没有见过一包吉坦尼斯牌[插图]香烟,从来没看到过米其林娃娃。然后我邂逅了这儿的人,他们可都是卢森堡人呢。不知为何,我就是对这一点感到十分惊讶。这样的想法一直萦绕在我的脑海中:那儿有一个男人,他是卢森堡人,那个女孩也是。他们对纽约洋基队[插图]一无所知,他们不曾耳闻《米老鼠俱乐部》的主题歌,他们是另一个世界的人。这一切实在太奇妙。”
这段跌宕起伏,又爱又恨的旅程更像是真实生活的一个缩影。先是因为好奇心骚动,理想主义作祟,你搓着小手蠢蠢欲动尝试一件事情,不料幻想碰撞现实之后支离破碎,你又开始疯狂吐槽和自我解嘲,直至被糟糕的生活彻底整麻,然后在躺平的某个瞬间,你又突然开始发现了世界的可爱。
比尔布莱森的游记是会让人笑出声来的,搞笑或者社死场面不计其数,有点今天豆瓣小组的风格。
在北欧的狂风里放飞自我,被撞到恢复记忆。
“我有两次被狂风吹起,往前拖行了好几码,只有我的脚尖还能勉强踮着地。我甚至发现,如果我伸开双臂,完全只要靠风力,就能自动向前滑行,像一艘帆船那样。这实在是有趣极了,我把它叫作“爱尔兰帆板运动”。我就这样滑行着,正乐不可支之际,一场意外发生了:一阵强风猛然吹了过来,我的双脚顿时离了地。于是,我的头重重地撞上了一块冰,我眼冒金星,一下子记起去年夏天我把煤房的钥匙放在了哪里。”
比如把洁厕剂当成洗衣液来洗衣服。
女服务员都会带给我一包叫作“蓝色千里香”的东西,根据说明书的指示:“它能够给你的假期带去快乐。”我花了数小时品味它的香气,并且不断地试验它的用途,我不能确定它是用来洗衣服的、漱口的还是刷马桶的。最后我认定它是用来洗衣服的,它的效果也确实不错。不过在接下来的一周里,无论我去奥斯陆的什么地方,人们都会在我背后嘀嘀咕咕:“你知道吗,那个男人的身上全是洁厕剂的味道。”
在电影院,为了避开亲热的情侣,没有按座位号就坐,被观众群嘲:
“电影放映两分钟后,一个拎着很多购物袋的女人步履蹒跚地走到我的座位面前,用严厉的声音叫唤着我占了她的座。这立刻引起了大家的注意,女引座员纷纷赶到,在摇曳的手电筒灯光中对附近的人重新检票。风言风语开始传开:我是个连对号入座的规定都遵守不了的美国人。而我则带着满心的愧疚,被女引座员带回原来的座位上。至此,放映厅才差不多平静下来。”
尽管,比尔布莱森疯狂的吐槽有的时候显得用力过猛,读了一段时间后有点搞笑疲劳,任何时候,这都是一本让人笑得出声来的游记。如果你看原版,会发现里面一些荤段子也是信手拈来。他是这么描述小旅馆的:“房间里没铺地毯,很暗,空荡荡的,放着一把挂着薄毛巾的椅子、一个锈迹斑斑的水槽和一个硕大的衣柜,还有一张翘起变形的大橡木床,沉淀了150年来干柴烈火、翻云覆雨的气息。”
总之,在这段人祸大于天灾的封闭时光里,于我,比尔布莱森真的是治愈的良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