谨以记。

我很久没读一本好书了。《马丁伊登》给我重重一击。提醒我正在沦陷,沦陷为一个庸俗的人。脑子闲置太久,被塞满的尽是琐事,风花雪月。
文学的感召力,对群体知识的联系,对生活的思考,哲学。这些伟大的东西是怎样在我的生命里萌芽成长,还未及茁壮,又被怎样的磨损,从生命中摒退,让出空闲给以庸俗之物呢。
知识以及阅历都并非是用来浮夸、炫耀的东西。真理的存在能熏陶一个人的灵魂。但是某些所谓的痕迹记录,只是让我更浮于表层,看不到事物的本质所在,放弃探索生活的真理与真实。麻木而非激情,庸俗而非积极的生活。生命就若一坛死水,没有进行的必要。生机并不在虚无缥缈中展现。
若被物所累,问题肯定出在人的身上,比如意志不坚定,情感的脆弱。要知各种渠道都只是一个方式,一个工具。物是外因,自身才是内因所在。在这个物欲横流的世界,只有内心里有坚定的信仰才能在不断的迷航、变航中坚持方向,不迷失。像那虽摇摆却始终坚持指南的罗盘针。
这又回到一个旧题上。一直以来我都在思考一个问题:生活到底是单向行驶永不回头,还是循环往复。比如很久前看的一个动画片,它以一种近乎童话的方式试图证明人类文明在达到一个难以超越的高度后被自己所灭。象循环往复的抛物线,颠覆至谷底,一切从低处发展,再至谷峰,然后灭亡,如此反复。那年年龄尚小,看此片给了我极大震撼,曾就此论题与弟弟激烈辩论。当时的我多么富于激情,相信可知论,热切的渴望这个世界的新鲜事物。无论吸收认同或否定辩驳,都是种积极的态度。而非今日这般关闭思考的门,沉溺于琐碎风花,或闭上双目构思世界太平或凄凉的粉墨登场,遗忘了这个世界需要真实,朴实的内涵。
感谢《马丁伊登》如惊鸿般的雷鸣,让我诘问自己的生活方式,自己的思考能力,自己的行为方式。而这些,在若干年前我已放弃追问,沉入了休眠,随波逐流,正在丧失学习的能力。无疑我现在的生活状态处于缺氧。
心,可以很大,也可以很小。就看自己对什么敞开心扉,执着的信念又是什么。
随意翻看博客叶子,太多人的焦点,在同一时期,太多相同。这张显了第四媒体的力量,同时也是缺陷,它让异化的我们趋于同化。千篇一律的想法,满世界的雷同。我们是否真的明白自己在做什么?
2005。1。17
文学的感召力,对群体知识的联系,对生活的思考,哲学。这些伟大的东西是怎样在我的生命里萌芽成长,还未及茁壮,又被怎样的磨损,从生命中摒退,让出空闲给以庸俗之物呢。
知识以及阅历都并非是用来浮夸、炫耀的东西。真理的存在能熏陶一个人的灵魂。但是某些所谓的痕迹记录,只是让我更浮于表层,看不到事物的本质所在,放弃探索生活的真理与真实。麻木而非激情,庸俗而非积极的生活。生命就若一坛死水,没有进行的必要。生机并不在虚无缥缈中展现。
若被物所累,问题肯定出在人的身上,比如意志不坚定,情感的脆弱。要知各种渠道都只是一个方式,一个工具。物是外因,自身才是内因所在。在这个物欲横流的世界,只有内心里有坚定的信仰才能在不断的迷航、变航中坚持方向,不迷失。像那虽摇摆却始终坚持指南的罗盘针。
这又回到一个旧题上。一直以来我都在思考一个问题:生活到底是单向行驶永不回头,还是循环往复。比如很久前看的一个动画片,它以一种近乎童话的方式试图证明人类文明在达到一个难以超越的高度后被自己所灭。象循环往复的抛物线,颠覆至谷底,一切从低处发展,再至谷峰,然后灭亡,如此反复。那年年龄尚小,看此片给了我极大震撼,曾就此论题与弟弟激烈辩论。当时的我多么富于激情,相信可知论,热切的渴望这个世界的新鲜事物。无论吸收认同或否定辩驳,都是种积极的态度。而非今日这般关闭思考的门,沉溺于琐碎风花,或闭上双目构思世界太平或凄凉的粉墨登场,遗忘了这个世界需要真实,朴实的内涵。
感谢《马丁伊登》如惊鸿般的雷鸣,让我诘问自己的生活方式,自己的思考能力,自己的行为方式。而这些,在若干年前我已放弃追问,沉入了休眠,随波逐流,正在丧失学习的能力。无疑我现在的生活状态处于缺氧。
心,可以很大,也可以很小。就看自己对什么敞开心扉,执着的信念又是什么。
随意翻看博客叶子,太多人的焦点,在同一时期,太多相同。这张显了第四媒体的力量,同时也是缺陷,它让异化的我们趋于同化。千篇一律的想法,满世界的雷同。我们是否真的明白自己在做什么?
2005。1。17
有关键情节透露